预选士官短期培训是培养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方式,培养质效的高低决定着学兵归队后能否胜任岗位需求,更直接关系着部队保障力和战斗力的生成,研究如何做好预选士官培训工作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生源专业比例
在招收短培学兵上要力求招收专业匹配的人员或者即将上岗的人员。这样既能调动学兵的积极性,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培训的效益,保证培训的质量。
一是送学单位严把“筛选关”,送学单位应当按照组织流程和方法来选调学兵入学,加强送学人员的初步筛选;二是部队机关严把“梯次关”,在组织送学中应当综合衡量各专业所需人才的梯次配置、人才储备等方面因素;三是院校严把“入学关”,应明确培训的相关专业要求,加强入学复核,提升院校培训的价值。
二、优化教学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追求培训效果的实用性、培训过程的实战性及理论知识的前瞻性,最大限度提升培训质效。
一是应当突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课程设置要与岗位任职相匹配,多安排岗位需要的课程;二是应当突出课程内容“实战性”,随着部队不断推进实战化训练,课程应当突出实战,要紧贴部队实际,多调查研究,动态调整,加大指挥、管理等能力提升的实践课程的比例;三是应当突出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增加新理论、新知识的传授和解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既紧贴部队训练管理保障的热点、难点问题,又能提高学兵对新生事物学习的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方面,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也应当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突出课堂的互动,要充分发挥学兵自身的工作经验,在课堂上多提问、多探讨、多交流,通过分享工作中的小技巧、好做法、好经验等来调动学兵上课积极性;二是突出教与学的深度结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理论知识有机贯穿到实践课教学过程中,依托实践,循序渐进讲解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三是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平时课堂上应当多给学兵舞台,可以灵活布置任务,让学兵自行组队研究、探讨,引导学兵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部队院校交流
院校与部队的双向交流互动,既利于教员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利于双方增进了解,提高为战教学的实用性。
一是推动教员下基层部队代职,一方面教员能够学习部队的优良作风,提高专业技能和组训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利用专业特长对官兵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指导;二是推动院校教员下基层授课,零距离接触部队,实现教员、学兵、装备三者的有机结合,现场解决问题、讲解示范、答疑解难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推动基层官兵“带着问题”来院校见习,许多教员特别是文职教员对部队和学兵缺乏了解,讲课针对性不强,基层官兵带着问题来见习,则能对症下药,有效增强授课的实用性。
五、加强毕业跟踪问效
培训的目的是使用,加强毕业跟踪问效既是衡量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可帮助院校掌握毕业学兵的上岗状况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党委应当加强重视,自上而下建立健全跟踪问效的制度和机制,严格落实;二是落实责任到人,实现跟踪问效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将跟踪问效纳入教员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畅通问效渠道,可采取下部队调研、寄递问卷调查、网络视频座谈以及定期邀请毕业学兵回校交流等方式方法展开,全方位、多手段地了解学兵毕业后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更新教学计划,提供更加翔实的资料和依据,进一步提升院校教学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