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是表里如一的透明人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明波责任编辑:菅琳
2016-11-02 05:01

敬终如始,不当“两截人”

■刘明波

合格党员的保质期是一辈子,廉政勤政也应保持一生一世。

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批驳“两面人”。除了“两面人”,还有一种人不可不察,那就是“两截人”。

这种人的人生一般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心中有戒,行为谨慎,能保持本色、不忘初心,也干出了一些名堂,可谓可圈可点。但后半部分骄傲自满、利欲熏心,权力放纵、贪图享乐,伸了手、违了规、犯了法,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此种人,不能做到始终如一、善始善终,令人可悲可叹。

当然,“两截人”最后都会有“两面人”的表现。我们暂且不论。

翻开史书,很多“两截人”都被历史的如椽大笔记录在案,引人深思。

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前半生,“智勇忠信有足称者”,但盖棺论定“罪又甚焉”,成了善始而未能善终的典型。起初,他勇于担当,冒死拯救储君,体现了为政者的操守。后来,他日益贪婪,奸谋盗楚,被小人暗算,身死棘门为天下笑。

唐朝诗人李绅,曾写下名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就是这个作诗悯农之人,发迹之后却最不怜农,滥施淫威,生活奢靡,每餐宰杀300只鸡只为吃鸡舌。最后还结党营私,成了李党骨干,落了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有一些这样的人。有的早年曾投身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后来却背弃了信仰,背弃了人民,背弃了同志,导致众叛亲离。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仅看他的初心、他的开始,更看他的发展、他的结果。那些“两截人”,无论其前半生多么辉煌,一旦忘记初心、背离初衷,放弃理想、丧失信仰,不讲官德、不重品行,无一例外会沦为贪腐者、背叛者、不忠者。

当下,这样的“两截人”在我们党内依然存在。一些贪腐的官员,他们在忏悔录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农民的孩子”“起初,我心怀理想”“刚开始,我始终坚守纪律的底线”……这说明,这些人都有一个清白的起点、良好的开始。俗话说,慎终如初,则无败事。一旦不能慎终,心中无戒,左攀右比、永不满足,就不可避免会出事,沦为“两截人”。

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是表里如一的透明人,是善始善终的干净人,譬如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王伯祥、杨业功等。正因为笃定信仰、初心不变,前后一致、始终如一,他们才浩浩青史留美名,百姓心中树丰碑。他们是真正的“四有”干部、“四铁”楷模。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像他们那样一辈子忠诚、干净、担当,一辈子不弃本来、不失本色、不忘本真。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唐代政治家陆贽被德宗认为“清谨太过”,德宗认为,如果陆贽不能接受别人钱财,接受别人的鞭靴总是不为过的。陆贽对此很不以为然:“贿道一开,辗转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己与交私,固难中绝其意。”不做“两截人”,在于保持“第一次”的定力。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始终坚持“不给别人送礼的念头,不给自己收礼的理由”。正因此,很多“郑培民们”才清廉一世、清白一生。

“染不可不慎也”。不做“两截人”,在于脑有主义、心有信仰,不因环境而改变,不因诱惑而下水,不因围猎而落井,不因流光而失色。明代一位叫山云的将领被派到广西做总兵,他听说当地有送礼受贿的风气,就向一位老吏请教,是不是该入乡随俗。老吏跟他说,做官犹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要不然“白袍点墨”,永远洗不干净。山云觉得有道理,坚持自守自律,本本分分做了十年清官,赢得百姓的爱戴。我们党的许多优秀干部,之所以一辈子干净洁净纯净,就在于不仅慎初,而且慎染;不仅有为,而且有止;不仅第一粒“扣子”扣得好,而且“总开关”把得正、“主心骨”立得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党员干部,党性应随党龄长,品性应随年岁增,而不能背向成长。只要立志学习、修养道德,笃定志向、永不变向,坚守底线、追求高线,必定能为党为人民做一点实事,书写出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人生篇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