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类型化叙事实现创新性表达
——军事历史题材话剧《调查》的叙事分析
近日,由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指导,中国融通文化教育集团、《小康》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出品的空军历史题材话剧《调查》在首都剧场公演。这部由知名导演徐昂、编剧应良鹏,以及于震、雷佳、荆浩等人艺“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共同打造的空军题材话剧一改军事题材话剧严肃、庄重的正剧风格,以悬疑、讽刺以及喜剧的独特风格和另类表达,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部关于军事法庭审判的戏,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新疆航空队的故事改编而成。两架飞机在空中离奇相撞,导致一架飞机坠毁,国民党特派专员来调查此案,故事由此展开。就在一间堆砌着飞机残骸的仓库里,由国民党特派员丛祥麟、航校校长徐翔之、国民党特派飞行专家林廉旗以及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特派观察员米哈伊尔等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展开了坠机事件的调查。共产党飞行员陈炜、机械师黄树栋、航校的心理医生、健康医生、驱鸟人、食堂厨师、飞行教练等逐一上场还原事件的真相。
在如罗生门似的迷局中,坠机事件的真相这一悬念构成了全剧的“戏核”,想要揭露真相与希望掩盖真相、甚至制造假相的各种力量之间产生了一系列明争暗斗的冲突。那么这场由国民党主导的听证会试图揭露的是什么样的真相,企图掩盖的又是什么样的阴谋;在这场明为调查真相实为国共斗争的较量中,从国民党特派员、航校校长到苏联观察员、甚至观察员的翻译,以及接受询问的每个人心里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秉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从事件的悬念到人物身份立场的悬念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而不断反转的剧情和人设,始终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在猝不及防中欣赏到一个新颖而精彩的故事,不由得在心中大呼过瘾。
对于一部悬疑剧而言,制造悬念和疑点容易,难的是逻辑自洽,每一个疑点的设置和解开都需要既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也符合人物动机的逻辑,这对于编剧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但是话剧《调查》在逻辑合理性方面几乎做到了无懈可击。坠机事件的起因是国民党新疆航校校长徐翔之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意制造事端并嫁祸于共产党飞行员,以此为借口将共产党飞行员赶出航校。为此他不惜制造坠机事件,并提前安排所有接受调查者的供词,正是由于所有的供词都是特意设计安排的,在特派员的追问下才不断露出破绽和马脚。而追求真相的国民党特派员直到最后一刻才暗示自己作为“我党同志”的真实身份,让观众恍然大悟。正如剧中对坠机事件的调查一再追求形成闭环一样,在剧作的结尾,不仅所有事件按照逻辑形成了完整闭环,人物在调查过程中展现的心理动机也都形成了合理的闭环。
对于一部军事题材话剧而言,《调查》又是另类而独特的。众所周知,军事题材话剧历来是以正面表现我军奋斗历程或军营生活为主,而话剧《调查》却是用反衬手法,通过对国民党新疆航校策划的一场阴谋审判的讽刺,来反衬我人民空军先辈早期创业之艰辛。在这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调查听证会上,剧中的主人公以国民党各色官兵为主,剧中我党的飞行员和机械师是被调查的对象,处于弱势地位。但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上场的各类国民党官兵不断的自我暴露,国民党内部的荒唐、腐败、阴谋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国民党负责飞行员健康的医生被问到共产党学员在身体素质方面与国民党学员之间的差异时,不小心坦言共军的学员必须先增肥才能达到体检标准,而国军却需要减肥才能达标; 航校负责驱鸟的驱鸟人却是个酒不离口的酒鬼;特别是剧尾揭示出整个事件完全是国民党航校校长有意为之,就更揭露出其压迫排挤进步力量的险恶用心。剧中,对国民党航校内部腐败、阴谋暴露的越多,就越反衬出我人民空军先辈经历的艰险和遭受的迫害,也越发让观众感觉到在新疆航校“借巢育鹰”的人民空军先驱这批微弱火种的可贵可敬。
话剧《调查》的可看性不仅来自于悬疑、精彩的故事情节,更来自一批优秀演员的二度创作。于震、雷佳、荆浩等主要演员的表演扎实、稳健,特别是主要演员于震较好地把握了整部戏的节奏;而其他演员更是将剧作的讽刺喜剧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剧中苏联观察员的翻译、心理医生、健康医生、食堂厨师、驱鸟人等人物形象,幽默风趣又略带无厘头的台词,演员夸张、细腻的表演,令现场观众笑声不断,捧腹不已。比如饰演俄语翻译的演员用的是天津方言,方言一出就自带“笑”果,而且在翻译的时候,每一句结尾还要加上米哈伊尔的态度,如“米合伊尔先生好奇地问”“米合伊尔先生动情地说”“米合伊尔先生疑惑地问”等,令人忍俊不禁。正是剧中所有演员驾驭角色台词的内在意蕴以及刻画人物性格的生动细腻,给舞台演出增添了光彩,使观众获得了艺术享受。
话剧《调查》以充满现代感的悬疑、讽刺加黑色幽默的手法,生动表现了我人民空军先辈的光辉历史和斗争精神。作为一部以类型化叙事实现创新性表达的军事题材话剧,也为新时代主旋律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探索。
(作者: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