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祖国的青山绿水间,追寻红色记忆,照耀我们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郭冬明 等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04-03 00:23
 

前来祭扫的丁宝鉴(中)在陵园里为大家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安晓琳摄  

 

辽宁丹东 尊崇英烈蔚然成风

守护,让红色血脉代代赓续

■乔守辰 李 昊 崔 鹏

清风拂松柏,清明祭忠魂。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烈士陵园里,一位身着老式军装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一座烈士墓前,俯身轻轻擦拭着墓碑,嘴里念叨着:“老战友,我又来看你了!”

老人名叫丁宝鉴,今年93岁,是辽宁省军区丹东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一名离休干部,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祭扫的这座烈士墓,安葬的是曾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隋心湖。

1945年3月,17岁的丁宝鉴和同学隋心湖从山东入伍,一同随部队奔赴东北。“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有牺牲。无论谁活下来,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掩埋好遗体,要替牺牲的战友好好活下去,经常到牺牲战友的墓前看一看。”丁宝鉴与隋心湖“约法三章”并写下血书,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到东北后,因为部队任务不同,丁宝鉴与隋心湖分开,直到参加抗美援朝两人在战场上再次相遇。他们并肩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前四次战役,作为医护人员救治了很多伤病员。然而,任务繁重加上过度劳累,让隋心湖患上了肺结核,回国后不久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3年后我从朝鲜回国才得知这个噩耗,因条件所限怎么都找不到隋心湖的安葬地。”回忆往事,丁宝鉴老泪纵横。他始终记着与隋心湖的约定,在不放弃寻找战友墓地的同时,遵守当年的约定,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后来从原沈阳军区230医院副院长的岗位离休。

1980年,经过不懈努力,丁宝鉴终于在丹东市元宝区烈士陵园找到了隋心湖烈士的墓地。从此,他经常来到陵园,擦一擦老战友的墓碑,和他聊聊天,说说国家的变化,唠唠过上的好日子。

丁宝鉴的举动也带动了他的儿孙和干休所工作人员,他们陪着老人一起到陵园,义务打扫墓地、植树除草。了解到丁宝鉴参加抗美援朝以及坚持为烈士扫墓的事迹后,丹东市国防教育委员会聘请他为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为各界群众讲述战斗故事,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这些年,丁宝鉴欣慰地看到,自发前来陵园祭扫志愿军烈士的人越来越多,尊崇英烈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因为种种原因,一些家属无法前来陵园祭扫,为告慰烈士英灵、弥补烈士亲属的遗憾,丹东市开展了“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去扫墓”等公益活动,志愿者中有机关干部、大中小学生,也有普通市民,一束束鲜花、一次次缅怀,表达了他们对志愿军烈士的崇高敬意。

在丹东市振兴区滨江村,有一座安葬了31位志愿军烈士的陵园。这是丹东市12处集中安葬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的陵园之一,也是当地唯一一处由村里出资修建的烈士陵园。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前曾在滨江村进行驻训集结,并开设战勤医院。战争期间,数十名由前线转运回国的志愿军伤员因伤重不治牺牲,就近安葬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这些年,滨江村靠着发展集体经济家底越来越厚实,村民们始终没有忘记散葬在后山的志愿军烈士,村集体投资兴建了滨江村烈士陵园,将村域内散落的烈士遗骸集中移葬、规范管理。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当地党政机关、企业、学校等都会组织人员到这里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守护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守护烈士就是守护我们的红色血脉,守住幸福生活的根,不光我们这一代人要守,世世代代都要守下去。”滨江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袁玉祥说。

版式设计:扈 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