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机动中的30余辆野战医疗用车,夜色茫茫中向着数千公里外的驻训地点前行。“道路被敌方破坏!”考核教员一声令下,参训的原广州军区总医院野战医疗所立即组织人员物资转入徒步行军。
“训前考核与训后考核结合,考核贯穿演训始终,包括战备等级转换、跨区远程机动都纳入考核。”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卫勤综合训练基地副主任郑然说。
训前1个月,训练基地与参训分队所在单位进行组训沟通、摸底调研和训练准备指导;参训分队出发前实施战备等级转换,由分队上级机关组织,并与训练基地邀请的全军专家组同步进行考核和复盘。接下来,参训分队将在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卫勤综合训练基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全员全装全要素跨区基地化训练和检验评估。
据悉,代号为“卫勤力量”的整建制基地化训练,自2014年开始,历经三年,已形成了一整套以能力考核评估为重点、专业化规范化、聚焦实战的组训方式。
训前考核:检验真实保障能力
9月1日,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卫勤综合训练基地。经过56.5小时长途颠簸、齐装满员数千公里机动的参训分队,立足未稳就被要求马上投入保障行动演练,同时40多名专业教研室教员分布各个考核环节同步考评打分。
这是“训前诊断”中的野战医院现场——
“指挥组,医疗保障组突然断电、仪器损坏,请立刻处置……”考核组向医疗所指挥组发出随机导调指令,使本已忙碌不堪的救治现场更加紧张。“通过设置大量突发状况,我们能准确诊断出该分队专业保障能力短板。”指挥导调组副组长、训练基地卫勤教研室副主任游海燕介绍说。
一周的时间,参训分队保障能力短板被一一点破。演练结束后,考核组梳理出批量伤员救治中存在的问题百余项,成为训考双方下一步“聚焦点”。
展开野战医院
“整个训练突出问题倒逼,以往‘先训后考’的流程定式被‘先考后训再考’替代。”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卫勤综合训练基地副主任郑然介绍,这种由卫勤专业训练基地承训、机动卫勤分队整建制参训的演训模式,翻开了我军卫勤训练向基地化探索新的一页,利用军医大学丰富的师资力量、学科体系、训考方法和保障经验,能有效填补我军机动卫勤力量训练空白,使卫勤训练体系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