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英雄先遣连”倒下的第一位烈士巴利祥——
牛皮裹忠骨 衣冠励后人
郑光伟 特约记者许必成
又是一年清明到,阿里军分区官兵再次来到狮泉河烈士陵园,献上洁白的哈达、洒下浓烈的青稞酒,祭奠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在烈士巴利祥的衣冠冢前,阿里军分区政委张俊勇向初上高原的战友们讲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故事。
“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1950年8月,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进藏英雄先遣连”的136名官兵从新疆于田出发,在没有地图、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孤军徒步2000多公里,横跨昆仑山和冈底斯山,以牺牲63名官兵的代价和后续部队一起解放了阿里全境。
先遣连官兵进入浩瀚的藏北无人区后,给养线被大雪阻断。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加入到打猎小组,常常孤身到冰山雪野为连队寻找食物。1951年1月7日,巴利祥在一个叫扎麻芒堡的地方因过度劳累、口吐鲜血不止,第一个牺牲在进军途中。下葬前,李狄三用4张野牦牛皮一层层地把巴利祥的遗体裹起来,为了便于将来查找,又通过垒石堆等方式做了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阿里地区行署和阿里军分区在狮泉河修建了烈士陵园,准备将先遣连烈士遗骨搬迁到陵园安葬。然而,他们让曾一同进军的先遣连官兵随队赶回扎麻芒堡,一连找了20多天都没有找到巴利祥的遗骨。
1966年春,冰雪初融,阿里地区行署联合阿里军分区组成一支联合搜寻小分队,趟冰河、翻雪山,足迹遍及扎麻芒堡的沟沟坎坎。据藏北高原的一些群众介绍,这一带洪水、泥石流和雪崩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想找一个十几年前的石堆很困难。
以后又多次寻找,依然未果。
1990年,阿里地委和阿里军分区对烈士陵园进行扩建时,一致认为,找不到巴利祥的遗骨也要为他立一座碑,于是用一套先遣连的旧军装和巴利祥生前用过的马鞍建了一座衣冠冢。在纪念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之际,先遣连原副连长彭清云祭拜了李狄三和众多先遣连烈士后,专程前往扎麻芒堡,在一个山岗上摆出一只古旧的冬不拉,用军人特有的洪亮声音说:“祥子,对不起啊,我们没能找到你的忠骨,不能让你与李股长以及连队的战友们在一起,但你一直都活在我们大伙的心里,这只冬不拉就是曹连长生前让我有机会给你带来的。”
“冢中无人,只能以衣冠代之,它寄托着生者对逝者无限的怀念。”南疆军区某师政治部主任皇甫海涛告诉记者,多年来,巴利祥的英雄事迹在官兵中广为传颂,来到狮泉河烈士陵园的官兵都会为他倒上酒、点上烟,不少参加高原驻训的部队还在墓前组织出征仪式。
《解放军报》(2014年04月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