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属来相会>>军属聊吧>>回望故乡>>正文

送儿的饺子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文明责任编辑:许品2014-06-26 11:24

早晨吃饺子的人大概不多,一早上能吃两顿饺子的人更不会多,不久前我就吃过,是母亲和岳母两个妈妈亲手包的。

今年“五一”,我和妻子从北京奔向山东老家。

父母与岳父母住得很近。临回北京的头天晚上,岳母兴致很高,大家陪她聊天到深夜。与妻子一起回到父母处,已经12点了,没想到两位老人一直在等我们。陪父母说了一会话,我们睡了。凌晨4点半起来上厕所时,厨房的灯竟是亮的,一推门只见77岁的老母亲正在包饺子。老人家想必一宿没睡吧。我嗔怪道,不是说好太早太麻烦,就不包饺子了吗?母亲笑了笑说,出门饺子回家面,哪有临走不吃饺子的啊?

母亲包的饺子真香啊,我和妻子各自吃了一大盘,母亲则一再提醒慢点别噎着。刚吃完,妻弟打来电话,说岳母包好了饺子在等着。我和妻子快马加鞭赶去,又一人吃了一盘子。说实在的,当时肚子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我俩共同的想法是,老人们起这么早包的饺子一定要多吃点,哪怕回京后两天不吃饭。

带着两位年近八旬老妈妈饺子的余香,在前往北京的飞机上,我的眼睛湿湿的,舌尖上饺子的记忆一幕幕拉开。

我和妻子的老家都在烟台栖霞。栖霞是烟台唯一不靠海的内陆地区,属丘陵地带,以前农村的日子过得很紧巴。小时候,家里的主食是地瓜和玉米饼子,要想吃顿饺子可真叫难,印象中只有过生日和过年才能解解馋,并且还是地瓜面、萝卜馅的,更没有什么肉了,根本吃不上现在最常见的猪肉白菜馅的。母亲经常讲她年轻时过穷日子的故事,1958年家里十几口人过年只分到半棵白菜,而这半棵白菜竟能吃一个正月。过去即使吃饺子也是在中午,因为吃了饺子下午有力气干农活,而晚上吃了饺子只能压炕头。在我们胶东农村,改革开放天天能感受到的好处是,让父老乡亲们告别了常年与地瓜玉米为伴的漫长岁月,走进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的新时代,从此吃上白面馒头,饺子也已成为家常便饭。

世间美味多,好吃数饺子。胶东的习俗是,年三十晚上辞旧岁吃饺子,初一早晨迎新年吃饺子,初三早晨送别神灵还要吃饺子。三十晚上吃完饺子后,边看春晚边包初一的饺子,那是过年中最忙活最热闹的时候了,都是女人们在唱主角,妻子过门后总是当先锋打头阵。常常母亲把面揉好先醒着,等调好馅后,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的包,其乐融融。

参军后在新兵连包饺子,从炊事班领到面、肉、菜等原料后,大家既分工作业又密切配合,哪个班先包完就到伙房抢煮头锅饺子,老班长们经常为此争得脸红脖子粗。在老山前线蹲猫耳洞时,子弹箱当面板,罐头瓶作擀面杖,战地饺子别有一番风味。1990年后,街上的饺子店开始多了,想吃什么馅的都有。前几年在西安吃过“饺子宴”,到东北吃过“老边饺子”。现在食堂也经常吃到饺子。可吃来吃去,最香的还是老妈妈包的饺子。

我对饺子情有独钟,一闻到饺香就来精神,如狼似虎“吞”饺子的样子实在不雅。所幸妻子在包饺子上有极高的天赋,每次面和馅的量总是恰到好处,并且包得又麻利又好吃。她最拿手的是猪肉韭菜馅、猪肉茴香馅、牛肉芹菜馅和鲅鱼馅饺子,包的猪肉白菜馅饺子也是我的所爱,还独创了加入大蒜的做法,味道相当鲜美。我们家平均一星期至少吃一顿饺子,有时三天两头吃饺子。前几年儿子读中学时,为了让儿子吃饱吃好,妻子经常天不亮就起来包饺子,我也能跟着沾沾光,她为此在亲戚朋友圈里有口皆碑。

说来不可思议的是,以前从不干家务、从不做饭的我,现在也学会了分担,学会了体贴,甚至学会了包饺子。去年底妻子腰椎间盘突出很严重,住了近一个月的院。想想妻子确实辛苦,身体不好吧,周六周日还要上班,上下班坐公交车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前段一个周日的下午,我手头没什么事,下定决心给她包起了饺子,好在有平日耳濡目染和当配角打下手的基础,从和面、调馅、、擀皮、包饺子,到烧水煮饺子,再到出锅上饭桌,用了3个多小时,外形和味道还不错,把她感动得一塌糊涂,我则累得腰酸腿痛。

熟悉的味道,不时提醒家的方向。饺子象征团圆、充满希望,吃到嘴里的是面、肉、菜,感受的却是亲情、母爱和乡愁。什么时候再吃上母亲和岳母包的饺子,是下个节假日?还是接她们来北京住的时候?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