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白族女教授与学生分享“修心笔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杨祖荣、许志晖、周若冲责任编辑:李娴
2016-09-08 12:17

和吉珍在基层油库指导工作。  许志晖摄

受父辈熏陶,她清华大学毕业后从军报国;30年,世变沧桑,她心念如初。教师节前夕,后勤学院白族女教授和吉珍与学生分享其“修心笔记”——

恪守初心,是件很幸福的事

■本报记者 杨祖荣 通讯员 许志晖 周若冲

轻风徐徐,夜凉如水。闪亮的手机荧屏,映照着一颗炽热的心。

“感谢同学们提前发来的节日祝福,我也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能对你们的成长有所启发。”键指如飞,文字涓涓。

这一幕,发生在教师节前夕。后勤学院后方专业勤务系白族女教授和吉珍在微信群里,与学生共享自己撰写的一篇“修心笔记”:《恪守初心,是件很幸福的事》,讲述她从一名清华大学白族女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的心路历程,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这篇“修心笔记”是和吉珍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写的一篇学习体会文章。之所以取名“修心笔记”,缘于她学习习主席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时,对其中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的重要论述,感悟格外深刻。

和吉珍成为一名军人,源于父亲的影响。她的父亲是一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党员,“文革”期间,被迫复员回到家乡丽江,在一家仓库当保管员。“那时家里日子虽然清苦,但父亲每天都乐呵呵的。直到‘文革’后得到平反,恢复应有待遇,我才知道他曾遭到不公正对待。一次,我问父亲,为啥身处逆境还能保持乐观心态?他回答说,想想自己当初选择的信仰,想想以前经历过的苦日子,就觉得眼前的困难不算啥。”“修心笔记”中这段回忆,令人动容。

父亲平淡朴实的话,让和吉珍感悟到信仰的力量。“人因信仰而立。”她立志做一个像父亲一样有信仰的人,让生命富有意义。

1986年,和吉珍清华大学毕业。当时出国、经商浪潮澎湃,但得知部队急需自己所学专业人才后,她响应系党组织号召,毅然从军报国。

“恪守初心的道路,并非风和日丽的坦途。唯有常修初心、常拂心尘,才会不走偏路。”“修心笔记”中的感悟,都是和吉珍在成长中一点点提炼出来的。

信仰如金,淘尽欲念杂质,成色才十足。成为后勤工程学院油料应用教研室教员后,和吉珍听说有的同学进入国外名牌大学深造,有的经商搞得风生水起,想到自己每天只做些基础性工作,不免有些怀疑当初选择。是与她同在一个教研室的老党员董浚修教授,帮她驱散了心头雾霾。

早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的董浚修,是我军著名油料专家。当时他虽年近花甲,依然潜心科研,成果频出。董浚修看出了和吉珍的那点心思,主动压担子给她,邀请她参与重要课题攻关,为她讲述多年前一批地方名牌大学毕业生来这里扎根创业的故事。“搞学问,做科研,需要抛开杂念、心无旁骛,切莫在蹉跎中空耗生命。”董浚修的言传身教,点醒了和吉珍。

8年,转瞬即逝。和吉珍已成为我军油料科研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此时,后勤指挥学院复建,急需油料方面的专家,和吉珍成为第一批被调入的人才,改行教授油料勤务。这对和吉珍来说,着实是一个挑战:这个领域需与深山野外打交道,历来是男性主导,且很难出学术成果。接到调令,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告别丈夫,抱着两岁多的儿子去新单位报到。

信仰高地,托起忠诚和奉献。为积累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吉珍几乎走遍我军深山中大大小小的油库。一些偏僻的油库没有女厕所,晚上留宿她不敢喝水;几十米高的油罐,她毫不胆怯地爬上爬下查验。“在野外油库,心灵得到净化,那些坚守深山的官兵默默奉献,让我一次次落泪。”和吉珍如是感慨。

恪守初心,幸福花开。这些年,和吉珍累并快乐着。她先后参与《军队油料节约管理规定》等军队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主责完成油料基地化保障、联合战役油料技术保障等10余项重大课题研究……“每取得一项成绩,心里就格外甜,就觉得付出的辛苦都值了。”和吉珍在“修心笔记”中写道。

“心定则身定,心安则身安,心正则身正。和吉珍的‘修心笔记’,见证了一名党员对党性锲而不舍地锤炼,是我们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后勤学院后方专业勤务系政委李欣欣慰地说。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08日08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