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生写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志锟责任编辑:袁帆
2017-12-13 11:46

南京,不仅是一座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城市,它更多像一面镜子,警惕历史,诠释“和平”。

来南京之前,我对于她的印象,不是六朝古都的洗尽铅华,也不是孙文总理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是1937年12月13日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南京大屠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这是一段血泪史,是一段苦难史,更是一段屈辱史!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随父亲到南京出差,第一次来到你身旁,与你近距离接触。怀着忐忑与无比沉重的心情,我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内四处回响着悲凉的音乐声,让人的心情愈发凝重。丧夫失子,仰天悲叹的母亲;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孩子;体无完肤,痛苦万状的老人……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地揪着我的心,触目惊心的杀戮和兽行,那疯狂而又残忍的历史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在这一年,你受伤的那天被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镜头拉2015年夏,我带着《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的通知书,整装向你奔来。新生报道之前,我又一次来到纪念馆,走进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隔着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累累白骨,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看得见上面刺刀留下的痕迹,看得见子弹穿过的孔洞。一垄黄土吸尽了鲜血,化去了骨肉衣衫,只留下惨白的骸骨证明洗刷不去的冤屈,我驻足了一个小时,思考着,那一刻,我对“落后就要挨打”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献身国防的从军梦,那一年9月,我光荣入伍。

有缘千里来相会。2015年,12月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第二次公祭仪式“招兵买马”,作为一名刚刚入伍的新兵,万分幸运被选为陆军方阵中的一员参加公祭仪式。要知道,穿着军装,到现场参加公祭仪式,是一件多么难得和光荣的事情。如今回想,那次公祭仪式仿佛就在眼前:蒙蒙细雨中,大屠杀纪念馆的灰墙显得萧杀肃穆,在阴霾的笼罩下愈发显得沉重和压抑。地上的每一粒石子,就像每一位遇难者的白骨;沙沙的声音,就像他们哀哀的低诉。随着防空警报的拉响,默哀中,我与你进行了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2016年,开学前几天,我和同学又一次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初春的金陵,寒气还未散尽,人不算很多,我们请来了讲解员,再次观看那些照片,视频,场景……内心再次受到抨击。同年9月,在思修教员的带领下,我和战友们第二次身着军装到大屠杀纪念馆,带着教员给我们的思考,和着共鸣,我又一次沉浸在那段历史的世界:青少年应该缅怀先人、谴责罪行、祈愿和平、牢记历史、才有尊严、才有未来,更应当自立自强、振兴中华!正视历史,不忘国难,将历史的悲愤转化为奋斗的动力,个人要自强、国家要自强、民族要自强!那年,我入伍一年了。

很快,12月13日到来,坐在电视前观看着公祭仪式,回想到去年自己在现场,一种压抑感犹然而生,随着南京城防空警报的拉响,起立默哀……那天晚上,我们再次为死难者默哀,用蜡烛摆成12·13、300000、和平鸽的符号,在暗淡的黑色下,手握点燃的蜡烛,静静思考,那一刻,我心里想到:“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我们也不能整天沉湎于历史的愤恨和苍白无力的呐喊中,而是要脚踏实际,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今年,12·13又来到,身着军装的我,入伍3年了。每当我眼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火一样冉冉升起时,心中涌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也无比神圣的感情。祖国是和我们血与肉相连,荣与辱相通的!祖国光荣,则我们光荣,祖国耻辱,则我们耻辱!我一直铭记——血,不能白流;历史不能忘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