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中国军队自信面对世界
2014年9月16日,一架联合国包机从吉林省长春市龙嘉国际机场腾空而起,前往非洲马里共和国,执行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轮换任务。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官兵圆满完成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中国军队自1990年首次派出军事观察员,1992年首次派出成建制维和部队以来,如今在黎巴嫩、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南苏丹和马里6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部署了工兵、医疗、运输和警卫部队,在11个任务区部署了军事观察员,2000多名中国军人驻扎海外,参与23项维和行动。中国维和军人以特有的吃苦耐劳、忠诚勇敢和职业精神,向世界彰显了大国责任,赢得了同行尊重,涌现出以“蓝盔硬汉”江汉刚为代表的军人形象,8名中国军人永远倒在了异国他乡。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军队的开放和对外交流就一直没有停下。今天的中国军队,越来越自信地将一扇扇神秘的大门打开,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高级军事代表团。2011年春节前夕,礼尚往来的中国军队为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安排了一项重要行程: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部。2014年4月7日,美国国防部官方网站又宣布: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成为中国辽宁号航母的首位外国参观者。
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军军官来到中国的军校参观和学习。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外训系,已经走出了6位国家总统和国防部长。近年来访华的外军高级代表团,都有机会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中国军队最先进的战斗机、坦克装甲车辆。2011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坐进了中国最新型战机的座舱。
近年来,中国空军与世界多国空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联演联训和军事交流活动,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外军有益经验,为提升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推进训练创新、深化训练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国空军军人充满自信地活跃在与外军的交往中。
多年来的中外联演联训,不仅让中国空军飞行员走向世界,也让普通的中国空军士兵有了与外军交流的机会。四级军士长孙秋生是一名空降兵重装投放员,曾两次参加“和平使命”系列演习,现在已经能用简单的俄语与俄军官兵交流。“在这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实力到底怎么样,跟外军一比较才发现我们很不错,不比别人差!”孙秋生说。
依法治军,军事法规已渐成体系
2014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修订通过新的《军事设施保护法》,由原来的8章37条调整为8章53条。
这也是《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发施行24年来首次修改。新法首次明确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军事禁区外围安全控制范围、作战工程安全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对于近年来核心要害军事设施安全环境恶化、军用机场净空环境受损严重、军用电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强化了法律责任。
依法治军,首先是有法可依。几十年来,除了宪法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之外,《国防法》《兵役法》《人民防空法》《现役军官法》《预备役军官法》《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等一大批军事法规相继在全国人大获得通过并施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事法规体系,成为人民军队的法律准则。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国家多次对军事法规进行修订。1984年,中国第一部军事法规《兵役法》正式颁布,掀开了我国依法征兵的新一页。此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军队建设需要,《兵役法》先后于1998年、2009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修改,对征集时间、服役年限都及时作出调整,有效解决了“征集高素质兵员难、军队吸引保留人才难、士兵退役安置难”等老大难问题。
金秋的9月,又一批热血青年刚刚走出校门,便披红挂彩,行进在奔赴军营的路上。新的《兵役法》实施后,征兵时间又做了修改,打通了从校门到营门的直通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携笔从戎。2013年的新兵中,在校大学生和大学应届毕业生超过了一半。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高等院校集中的地区,大学生新兵比例甚至普遍超过了75%,兵员结构和素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依照新的《军事设施保护法》,我国陆上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划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海上军事禁区的划分工作正在进行。
2014年8月,全国人防“金盾龙盘—2014”实战化演习在南京举行,这也是全国人防系统依法建设准军事化队伍的一次重要活动。国家人防办落实《人防法》要求,在全系统多次组织实战化演训活动,强化人防队伍的准军事建设。2013年至2014年,两次组织了全国近百座重点城市的防空袭集训,重点加强了特大城市、重要经济目标的防空能力研究和建设,防护领域也由传统的城市防护和人员防护,向信息防护、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群众心理防护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