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当我们肩负强军目标瞻望未来的时候,不妨先把目光凝注于历史。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最令后来人景仰之处,便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于他们把信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信仰是忠诚的根源,忠诚信仰,忠诚使命,实现强军目标便有了最坚实的依托。
这是一次在追寻信仰之旅中,关于忠诚与使命的对话。在重庆歌乐山的绵绵细雨里,当关押江姐等革命先烈的阴暗牢房、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刑具真实地呈现在记者面前时,关于“忠诚”的拷问直戳我们的心灵;在贵州的大山密林深处,当小心蹭过只有一辆汽车宽度的崎岖山路、直面驻守在那里的基层战士淳朴而坚毅的神情时,关于“使命”的回答铿锵着我们记录的笔尖……
仲夏,南方已是骄阳似火,但关于忠诚与使命的一路追问,却让我们感受到比骄阳更灿烂的信仰,比气温更高昂的热情,而这一切,内隐于灵魂深处,外显于平凡的工作中——
传承信仰:
“听党指挥”是因为内心认同
“负责任有担当的忠诚,才是真正的忠诚。”
——某工程维护团战士 乔建华
记者:这次我们是带着一本书踏上旅程的,书名叫《忠诚与背叛》。你们所在的部队,就在书中故事的发生地。所以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6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故事的?你们对忠诚,又有怎样的理解?
张道伦(某工程维护团政委):《忠诚与背叛》这本书,我们部队所有官兵都看过,并且写了心得体会。这本书我认真读了两遍,最大的感受是,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先烈们之所以选择宁死不屈,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信仰是忠诚的根源,因为有对党的理论的坚定信仰,才会有忠诚于党的坚决行动。革命先烈刘国鋕家境富裕,在被捕后他的哥哥打通关节营救他,只要他在“投诚书”上签上自己名字就能获得自由,但他宁肯选择就义也不签,为什么?因为他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在他看来,信仰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记者: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对党忠诚,告诉我们忠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政治表态,而是要用行动乃至牺牲捍卫的品质。是信仰坚定了他们的选择,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认同,因而面对生死考验才能表现得铁骨铮铮。
张力(团政治处主任):是的,对党忠诚是因为内心认同党的宗旨和主张,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如今尽管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但是我们的信仰不能变。穿上这身军装,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信仰,并要为这个信仰而奋斗。我们应该以革命先烈为镜,经常照一照自己,我们的灵魂会得到净化,对信仰与忠诚的感受会更加深切。
李文海(战士):照一照先烈这面镜子,再来看曾经让自己苦恼的利益得失问题,会感觉轻若鸿毛。现在我们面临的考验,也许不再是生与死,更多的是利益的考验、职责的考验,如今的形势下,我觉得这些考验更能考量一个人忠诚的品质。
记者:你们是怎样面对利益和职责考验的?
黄伦(二连连长):把忠诚写在岗位上!我们这支部队,不忠诚就是渎职。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做到绝对忠诚。“守大山就是守江山,守库门就是守国门”是官兵们常说的一句话,大山深处是工程维护兵书写忠诚的战场,我们深知,我们的忠诚连着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祉。哪怕一个人有一丝泄密,就可能给国家和军队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即使是我的亲人问我执行任务的情况,我的回答也是:“不能告诉你。”听党指挥,在我看来是具体而纯粹的,不能带有任何虚假与杂念。
乔建华(战士):忠诚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秉性,它承载的是一颗责任心,负责任有担当的忠诚,才是真正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