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某技术保障大队倾力打造打赢人才方阵纪实
这是一次高手间的“红蓝对抗”。总部举行某新型自行火炮保障资源建设示范性评审会,一名年轻干部过关闯将,获得最高分。
这是一次令人冒冷汗的紧张时刻。某新型火炮首次对海实弹射击,节骨眼上,火控系统异常,一名上校几下推拉卡扭,异常不再。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魔术表演”。一名高工将待报废炸药倒进自己发明的机器中,不多时,炸药“变身”有机肥料。
镜头里的主角有别,却“出身”相同,他们都来自济南军区某军械装备技术保障大队。这个编制百余人的团级单位,85%的人员获过军队科技进步奖,35%的人员受到军区以上“作战部队工程技术骨干”、“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表彰,荣获军队科研人才最高奖--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被誉为“军中硅谷”。
“战略指向哪里,部队的未来就在哪里;视野瞭望何处,人才聚焦的方位就在何处。”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该大队,细细品读他们的人才视角。
从一线需求审视职责要求--
保障打赢是“主业”
今年6月初,桐柏山区某训练基地硝烟弥漫,一场新特弹药实打实爆演练激战正酣。
“2号战车炮弹留膛!”突然,一门自行火炮出现故障,炮手击发后炮弹没有飞出,仍然留在膛内。
“快请张高工!”演练指挥员果断下令。
不一会儿,一名干部手提工具箱匆匆赶来,直奔“故障”火炮。
时间一秒一秒地跳过,只见他紧张有序展开维修。几分钟后,这门火炮再次投入“战斗”。
他叫张余清,军械装备技术保障大队高工,同时也是全军响当当的弹药专家,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0余项。
高工?专家?如此高级别怎么还奔波在维修一线?
“我们的主业是修理,科研创新只是提高部队装备保障力的重要手段,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地’,如果本末倒置,就是不务正业!”大队党委书记、政委张启明介绍说,在处理维修保障与科研创新两者关系上,党委早已形成共识:科研创新跃升维修保障!
曾几何时,大队刮起一股“科研热”,维修人员个个申报项目,就连新技术干部也不甘落后。一时间,科研创新的风头压过了维修保障。
“干啥就要吆喝啥,种地就得会用犁耧锄耙!”那次,大队党委挥刀砍掉数十个与维修保障关系不紧的项目,并明确要求:以后技术人员没有5年维修实践不得牵头搞科研。
五队队长尹晓虎博士毕业当年,正赶上大队那股“科研热”,踌躇满志地申报了一个项目。作为名牌大学博士,他似乎嗅到了成功的喜悦。
然而,让他深感意外的是,大队党委不仅否定了他的项目,还将其由机关“下放”到修理队,从事一线修理工作。
如今,由他牵头搭建的“装备维修保障云计算平台”,深化了信息技术在装备维修保障的应用。
党委的目光紧盯维修保障,官兵的枪口就不会瞄错方向。如今,“服务部队有功、从事修理光荣”,已成为大队官兵的座右铭。
去年4月,一次夜间演习前,某旅自行火炮夜视系统出现故障。当时,旅里急忙联系厂家,却久等未来。得知消息,高工展浩华带领工程师陈烁、孙香冰连夜奔赴现场,解决问题后,并建议大队抽组人员力量,集中研制了18台修理维护设备送交部队。
那年,李士彦高工下部队巡回检修时,发现火炮大架连接轴锈蚀抱死问题很普遍,便提出研制“火炮大架连接轴注油器”的想法。尽管这个革新“小不点”,大队党委却当即批准,还列为当年重点项目,最后成为总装备部成立后首批推广生产的革新项目之一。
2010年以来,大队设立“维修保障奖”,每年拿出10万元奖励维修保障先进个人,还利用局域网、军营小广播、宣传橱窗等平台,大力宣扬维修保障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