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学习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正文

“军中硅谷”的打赢视角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济南军区某技术保障大队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10-10 14:44

从明天战争审视保障能力--

“信息化”呼唤保障“智能化”

一次演习,大队电站技师倪清水奉命跟随某部防空分队伴随保障。战斗打响,一部雷达的电站突然罢工。

“应该是电磁启动阀坏啦!” 倪清水修了8年电站,可谓经验十足,技术了得,没想到这次误诊了--打开一看,电磁启动阀完好无损。又经一番排查,故障仍未找到。不得已,他只能向老高工电话求援,战机尽失。

倪清水的遭遇引起大队党委深刻反思:长期以来,装备保障基本凭经验,平时误诊可以重来,一旦上了战场机会或许只有一次。

变,发生在时时刻刻!未来战场,将以信息化装备、信息化技术为主要作战要素,今天的保障方式能否适应未来战场,该怎么变?

问号如钩,绷紧了官兵思索之弦;问号如帆,催促着官兵不断向前。

信息化,这3个字重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大队官兵脑子里“轰”地炸开花!

“技术越先进,装备保障应该越智能!”一场“头脑风暴”,迅速席卷大队。

紧接着,以“小发明、小论文、小革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知识学习活动在大队红火开展。半年后,大队《关于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方案》出台。

去年,在读硕士李健牵头研制的“电站装备检测修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全军现行55种电站装备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数字化、规模化和信息化。

思想迈进信息化,行动自然先行一步--

2010年,大队导弹高工刘志远博士钻研军事物联网技术,与地方联合研制通用导弹健康管理系统,借助植入导弹发射车体内的近百个传感器,实现装备健康实时监测和故障预先告警,变基于故障的被动式维修为预防性维修。

为实现各种信息和技术资源互通共享,大队博士尹晓虎等同志与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合作,建立起“装备维修保障云实验平台”,将装备生产厂家技术资料、数百名高工和部队维修骨干多年的维修“宝典”悉数收纳,并建立覆盖所有终端的信息化网络,加快了装备保障能力信息化转型。如今,在这个大队官兵手中有朵数据“云”,新手也能成专家。

由“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高工薛兰柱牵头攻关的“雷达整机性能逆向检测技术”及 一体化综合检测设备,实现了对雷达发射、接收性能全通道、不解体检测,解决了战场环境下隐蔽检测的难题,在同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信息化加快保障大提速。这个仅有百余人的基层单位,借力国家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丰收,被军区表彰为“信息化条件下岗位练兵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