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合攻关审视保障效能--
“抱团成长”催生“1+1>2”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个大队党委深刻认识到,随着武器装备多专业集成、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那种“一个专家带几个助手”走天下模式,很难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引导官兵打破“门户壁垒”,在多专业模块化组合中练好协同。
2009年5月12日,对该大队官兵来说,是一个难忘而又值得庆贺的日子。
这天,他们集智攻关的某新型高炮综合保障技术,通过总部专家组评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成果从研制到获奖,时间跨度长达6年之久,凝聚了不少人辛勤汗水。而且,通过多专业模块化组合,他们不仅成功研制出拆装设备、检测设备、电缆检测仪、多轴线校正仪等多个硬件保障设备,还出台了维修手册、部队维修技术规程等6本部队使用规范,让大家第一次尝到了“1+1>2”的团队合作甜头。
原来,这项成果涵盖导弹、底盘、光电等10多种专业。刚开始,他们仅是单个专家带领几名助手搞攻关。然而,隔行如隔山,一年多也没有搞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还是大队党委及时打破“门户壁垒”,从多专业调兵遣将,通过强强联手,最终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随着武器装备多专业集成、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那种“一个专家带几个助手”的创新模式,将更多地被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的群体创新模式所替代,联合攻关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旋律”。为此,他们本着“整体谋划、综合配置、统一协调”的思路,打破专业界限和各队自成一体的格局,成立多专业专家骨干于一体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以人才为核心、以质量为牵引的科研模式,优化组合人才资源。
2010年,他们率先在全军成立由火炮、雷达、导弹等8个专业、20名专家骨干组成的联合修理机构,建立并启动了“军民一体、军方主导、民为军用”的新装备维修保障运行模式,成为全军首家完成适配器开发和对接验收的单位。不仅如此,通过专业融合,20多名专家人人达到了本专业精、相关专业通的互促效果。
“小融合”也有大作为。打破壁垒,集智攻关,一串串成果横空出世。在某自行高炮武器系统维修保障研究中,他们针对该型武器系统覆盖专业门类多的特点,成立了老中青、高中初梯次配备的课题组,历时7年,编制了系列维修大纲、规范标准8类、81套(册),研制系列维修设备、工装11类、80台(套),形成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维修保障的基本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