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人民的大爱,要连绵不绝
此行采访,记者设计了一份不记名调研问卷。总计收回230份有效答卷,记者一一梳理、归类,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在“当人民有难,你能否不顾生死挺身而出”选项中,近90%的官兵坚定地选择了“能”;而被问及“你能否坚持每周帮助群众做一件好事”时,11%的官兵选择了“否”,37%的官兵态度模棱两可,表示“有难度”。
还是座谈会上一位90后战士的话说得坦诚,“如果去抢险救灾,我肯定冲在最前。但如果老是去做一些琐碎的小事,没多大意思。”
不用苛求这位小战士的直率发言,也无需怀疑关键时刻子弟兵的表现。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再到汶川抗震救灾,每次大灾突袭,子弟兵从未让人民失望,写就多少感人的经典篇章,又涌现出多少英烈忠魂!
问题是,这种对人民的大爱,在平常日子里延续得如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单位经常性群众工作开展得并不好,百姓心里有看法。
某部一位经验丰富的群工干事,向记者总结了爱民助民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过节走访老百姓例行公事,握个手、送桶油、合个影;帮扶群众图见效快,“政绩工程”思想在作怪;锦上添花的事多,雪中送炭的少。
分析上述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办事人员对群众感情冷淡,更多的,还是思想认知上有偏差,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不必太认真。此论谬矣。
小事中见大政治。“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充满着幻想。”古田会议曾一针见血地剖析了此种现象。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所到之处自觉做到“五不走”:水缸不满不走、院子不净不走、借东西不还不走、损坏东西不赔不走、群众纪律不检查不走。此举,赢得民心,夺得天下。
对人民的大爱,既需要惊雷般轰轰烈烈,更在于平常细微处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