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甲午战场,战事正紧,驻朝鲜清军主帅叶志超一逃三百里、再逃五百里,导致战局急转直下。这一幕至今令人捶胸顿足:是谁把帅印交给了这个令人不齿的“逃跑将军”?!
世人的喟叹背后,是对清军“派系之别、门户之见、裙带之风、资辈之论”的选人用人之风的痛心疾首。晚清军官的晋升,不是靠战功,而是靠关系、靠出身。军中高级职位大都被幕僚、亲信、旧部、门客占据。
清廷出兵援朝之初,一直在物色合适的前敌主帅。李鸿章认为“兵锋所指,必定凯旋”,生怕战功旁落,便把这份“美差”交给自己的亲信、直隶提督叶志超。这本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之前作战就曾欺上瞒下、谎报军情。此令一出,三军皆惊。
拉帮结派,必致军心涣散。门户之见,必致英才不举。买官卖官,必致败绩连连。一支军队可以在改革中迅速成长,也可以在选人用人的腐败中迅速陨落。
毋庸讳言,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也在侵蚀着我们这支军队:“不能打仗、只想在军队混个一官半职、谋取待遇的人”依然存在,搞“小山头”“小团体”拉帮结派的现象依然存在,“派不进、调不出”的本位主义现象依然存在,不务正业、投机钻营的人依然存在,不讲原则、不守规矩、不按程序的用人行为依然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现象依然存在……
人才是强军兴军之本。改革成败关键在于选好人用好人,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更好地选人用人。
“健全完善与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这是时代发出的改革强音,更是深化改革的“推进剂”。
八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物质因素决定着战争胜负的可能性,精神因素则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
甲午开战之前,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旗鼓相当,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但清军无一战不是一触即溃。
后人评价,都觉得中日两军精神状态有天壤之别。日军以“祈战死、勿生还”为荣;清军奉命调往前线时,官兵“失神失色、凄惨一片、奇哭怪号、声震云霄”。
时近一个甲子之后,还是那片战场,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志愿军6个军没有一辆坦克,完全处于劣势的志愿军却打赢了一场“绝对不可能赢”的战争。
是什么让志愿军所向披靡?毛泽东的答案是“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
抗美援朝期间,全国90%以上的适龄男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军,英雄的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松骨峰战斗,一个连的志愿军挡住了敌人几个师的轮番进攻。斯大林感叹: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
是什么让志愿军所向披靡?美军研究人员也得出自己的答案:中国军队的威力源自他们特殊的“内核”!
这种“内核”就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就是人民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忠诚于党是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和灵魂所在。改革不能丢“魂”,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没有精神内核,就是一副“臭皮囊”;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没有精神内核,就是一群“稻草人”。
这种“内核”,战场决胜需要,改革攻坚同样需要!失去这种“内核”,武器装备再先进、组织形态再优化,强军都是空谈!
昨天,我们这支军队“钢少气多”,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攻坚战,我们还有没有闯关夺隘的那股“气”?明天,假如让我们上战场,我们还有没有慷慨赴死的那股“气”?
九
今天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东洋”一词,曾是日本对中国的称呼。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时,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甲午一役后,“东洋”成为中国人心中日本的代名词。称呼的互换背后,折射着两个国家两支军队改革的腾飞与沦陷。
120年前的甲午,改革进程被外强中断,天朝上国的“四千年大梦”被炮火唤醒;120年后的甲午,我们再次身处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120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军队更不是120年前的清军。
今天,我们可以谈信心。
这信心,来自党的意志——党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史无前例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单列一章,习主席亲自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精心谋划改革方略,部署推动各项改革进程。这清楚地表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已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
这信心,来自国家力量——综合国力是改革强军的坚强后盾。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雄厚物质条件;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高度关注,对建设强大国防高度认同、坚决拥护。
这信心,来自军心士气——军心士气是强军兴军的磅礴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委领导和领率机关率先垂范,从禁酒反奢的“军十条”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打老虎拍苍蝇”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改作风动作频密,反腐败重拳出击,极大提振了军心士气,为改革持续注入正能量。
恩格斯说:“衡量一次军事改革是否成功,标准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看经过这种改革的军队能否经受得住战争的考验。”
甲午战争是一场大考,宣告了晚清军事改革的失败;抗日战争是一场大考,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
今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同样是场大考,又摆在中国军队面前。面对这场“回避不了的大考”,全军将士必将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解放军报》2014年7月25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