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新闻说人生
记者:国内新闻学者对典型报道的研究探讨一直是比较活跃的。近年来,典型报道为什么出现弱化的趋势,请您结合自己亲身写作以及组织大型报道的实战经验谈谈典型报道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江永红:国内的典型报道数量上比过去多,但是影响力有弱化的趋势。典型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行。穆青当年写焦裕禄的典型报道,现在读起来还叫人感慨万千,确实是名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好,百读不厌。但是现在很难再有影响那么大的文章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活方式上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多元化,造成人们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就多元化了,价值取向也就多元化了,一个典型很难得到多元化的读者群的一致认可。第二个原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呈现出一种五彩多姿的状况,信息获得的渠道是很多的,不可能专一地接收你的信息。不像过去,有电视的人很少,有文化的就看报纸,一般的群众就听广播。因此我觉得典型报道的改革应该在贴近读者这方面下功夫,不在于多,也不在于长。具体来说,首先要讲辩证法,不要把典型写成什么都好,一面的讲,应该如实客观报道一个人。这方面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比如说我曾经写的《孙铁锤传奇》,这篇稿子不是“奉命”要写的典型,在我之前有好几个人“奉命”写过它,但是都不成功,就是因为不讲辩证法,作茧自缚,一定要把它写成一个雷锋式的典型,结果怎么写怎么不像雷锋。后来我去调查这个人,发现他是有雷锋的思想境界,但是没有雷锋的修养的这么个人,稿子我就干脆如实地写了我眼中真实的孙铁锤,这个稿子很短,但是反响相当大。举个例子,这个人很可爱,他到武汉军区去开会,一个副司令员是河南人,他也是河南人,副司令员说:“铁锤啊,我们是老乡啊,你有什么事可以来找我。”他给首长敬了个礼说:“报告首长,俺连长说了,当兵的不能搞老乡观念。”他在街上看到人家卖登裸照的杂志,就把剩下的5本全部买下来,当场烧掉。有一个女的被流氓追,情急之下一下子挽着他的胳膊,他刚要发火,回头一看原来这个女人被流氓追打,火了,大喊一声:“我是解放军,你们谁敢上来试试!”
记者:很有个性的一个人。
江永红:对,我们应该借助于文学手法把他的个性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先进典型宣传的第二个方法。小说把假的写得像真的,为什么新闻会把真的写得像假的?因为典型报道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好多典型写得太有共性,怎么可能大家都跟雷锋一模一样?第三个改进办法是要人性化,有的典型妻子生孩子也不管,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最近有一篇战士写的文章《连长请多给嫂子一点爱》,就很受欢迎。人性化这一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记者:典型报道的题材应该怎样改进?
江永红:题材上应该多样化。一个典型能在某一领域站得住,学起来,其它领域的人能受感动受教育就算不错了。不要企图树立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学的典型,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是很少的。战士有战士应该学的典型,军官有军官应该学的典型,工人有工人可以学习的典型。目标定得越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做起来就越难,所以不妨把目标定的专一点,有分类指导的作用。总之要在辩证法,个性化,人性化上面下功夫,否则我们的典型报道只会越来越弱化。前年的时候,我带着一帮记者写范匡夫,他是比较高级的干部,而且廉政典型是很难被人信服接受的。我们有意作了摸索改进,其中有一篇稿子叫做《先进文化可以养廉》,从一个很新颖的角度去讲问题。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他的一个老熟人来求他办事,带了一些东西,他没有说收也没有说不收,就问了一句:你是读书人么?对方说我是读书人啊,我大学本科。他就笑着说读书人你还做这种事情吗?哈哈。廉洁与否和他的学历没有关系,但与他的文化修养是很有关系的。有文化修养的人会以贪为耻。结果这篇文章反映很好,大家都接受这个典型不说,这组文章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二等奖。
记者:新闻的度,既是新闻学上需要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新闻实践中时时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尽管“要注意把握度”的提醒频频出现在有关新闻宣传的指示中,但有关新闻的度的论点较少。您认为什么是新闻的度?
江永红:你提的这个问题颇有新意。我认为,新闻的度就是指在将新闻事实写成新闻作品并将之发表的过程中,保持新闻的质的数量界限。但这个界限不像物质上的度无一例外地可以直接用数量来表示,新闻的度有时直接表现为数量,而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程度。
如果上述定义成立,那么新闻的度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媒体和编辑、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新闻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是把握新闻的度的首要问题。对某一新闻或热处理,或冷处理,或中性处理,或“枪毙”,这无不在有意无意地表明媒体的态度,或褒,或贬,或不褒不贬,或不予理睬。即使同持一种态度,还有程度差异的问题。态度有的直接体现在新闻作品中,有的新闻作品本身不露声色而体现在版面语言中。
二是新闻的真实度,或者叫作可信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度越高,可信度便越高。因此真实度是构成新闻的度诸因素的核心。真实度主要由下述4个要素组成:首先是“5个W”的准确度,每一个“W”都应交待得清清楚楚,不可含糊其词;其次是细节的保真度,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只有一个细节错误或不准确,也会影响整篇新闻作品的可信度;再次是对新闻事实、新闻人物评价的科学尺度及辩证程度,且不说将蚂蚁说成大象似的夸大其词,或盲人摸象般的以偏概全,即使稍有拔高之嫌或绝对化之嫌,都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度;最后是新闻作品与时代的吻合度,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所报道的人和事应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否则读者就会有恍若隔世或非我族类之感,怀疑其真实度。
三是媒体及新闻作品对读者的贴近度和亲和度。成熟媒体和名专栏等无不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名记者也无不拥有“铁杆”的读者群。撇开别的原因,此乃贴近度和亲和度使然。媒体对读者的贴近度和亲和度愈高,读者对媒体的认知度便愈高。因此,记者在写作新闻时,编辑在编辑稿件和安排版面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可不考虑贴近度和亲和度的问题,同时又要防止失度,或丧失原则,迁就某些读者的不正当要求;或降低品位格调,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此外,新闻的度还包括各类新闻的比例度,各版面之间的协调度,版式风格的统一度,宣传时机选择的恰当度,等等。
总之,新闻的度无处不在,既体现在每一篇新闻作品中,又体现在版面语言中,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