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您认为新闻失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探寻防止失度的对策?
江永红:造成某些新闻失度的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新闻界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许多地方、部门、单位、个人想通过媒体提高知名度,千方百计打通与媒体的关系,个别的甚至不惜买通记者、编辑为其服务。记者被人家牵着鼻子,那就根本写不出客观公正的报道,更谈不上把握新闻的度了。这是造成某些新闻失度失实的社会原因。但是不论外因如何变化,内因仍然是起决定作用的。从新闻界自身找新闻失度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四种:
首先,调查研究功夫欠缺。现在新闻工作者真正沉到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时候少了,跑机关,访上层,靠材料写稿的时候多了。有些被采访单位的领导接待记者,在通常情况下当然是成绩讲得越充分越好,问题讲得越轻描淡写越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真理位于一口水井的底部。”记者如果不深入到“井底”去了解情况,写出来的稿子往往会失度。
其次,对金钱的腐蚀抵制不力。花钱买版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以新闻稿为筹码拉广告的情况并未绝迹。尽管已有新闻与经营分离的要求,但仍有媒体给记者、编辑定广告指标。新闻一旦沾上了铜臭,即使不有意造假,也失度无疑。前面讲到的盲目跟风“起哄”和搞商业式“炒作”,也与片面追求发行量和经济效益有关。
再次,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表现在单篇作品中的问题是说满话,一俊遮百丑,或只有先进性没有人情味等等。表现在版面上的问题,一是只有“主”,没有“副”,造成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的比例失度;二是只注意上情下达,领导讲话、会议报道连篇累牍,而不注意下情上达,忽视对基层的报道和反映群众呼声,造成高层报道与基层报道的比例失度;三是只注意突出宣传中心,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报道,造成宣传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比例失度,酿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后果。之所以出现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有的人是因为确实不懂辩证法,有的人不是不懂,而是别有苦衷。在相当一部分媒体的负责人中,存在着“搞正面报道保险,搞批评报道危险”,领导讲话“登长点保险,登短了危险”等“经验”。不管版面上各种报道的比例失度不失度,也不管读者爱看不爱看,先求个“平安保险”。因此,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就事论事地解决,除了加强学习,还应树立向党和人民负责,向工作负责的观念才行。
最后,缺乏对把握度的教育训练。高等学校新闻院系在采编教学中没有如何把握新闻的度的专门内容,有些媒体也没给从业人员补上这一课,连这方面的论文也寥若晨星。毛泽东同志要求文章要准确、鲜明、生动。所谓准确就是对质量度的准确把握。度既然是新闻工作者一个天天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有专门的研究和训练。比如,记者采写新闻,如何戒偏听偏信,戒说过头话,戒下不留余地的结论,戒武断等等,都是把握度的基本训练。再如,编辑处理稿件,如何从全局出发掌握好各类稿件的比例,如何区别情况对稿件分别进行热处理、冷处理或中性处理等等,也在训练之列。另外,新闻业务刊物应加强对度的研究探讨。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是否有自己的人生格言?
江永红:也不算是人生格言,我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文章是可以流传的,当你寿终正寝的时候,你会说,我还留着这么一点东西。官不是永远的,历史上有多少官,流传下来的有几个?官啊,给我,我也不拒绝,我没清高到这个份上,但是我更看重文章,也愿意以“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这句话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