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兵数——
集中资源,职业化军人渐成主力
俄罗斯民族有尚武的传统,公众对军人普遍尊重。然而,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社会转轨全面推进,军队的地位不知不觉间滑向了社会边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义务兵役制下征召适龄青年服役成为难题。招不来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1992年,俄军组建之初,叶利钦就提出了建立职业化军队的目标,确立了义务兵役制与合同兵役制相结合的混合兵役制。1996年再次当选总统后,叶利钦提出了2000年全面实现合同兵役制的大胆设想。然而,供养职业化军队的高昂代价是当时俄罗斯经济所无法承受的。仅仅一年后,叶利钦就将废除义务兵役制的时间推迟到了2005年。
2000年,普京继任总统后提出,国家必须建立一支职业化军队,但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大国来说,全面转向合同兵役制需要巨额资金,经济一时难以承受。
2002年3月,普京签署总统令,决定用一年时间在王牌师第76近卫空降师进行合同兵役制试点。为搞好试点,俄军投入了大量资金,2002年底,经多方努力,第76近卫空降师第104近卫伞降团、师属独立侦察连和师指挥机关基本实现职业化。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第76近卫空降师所属部队先后分3批进入车臣接受实战考验。期间,该师创造了“人员在车臣两年中几乎没有损失、在最后3个月内零伤亡”的作战纪录。俄军事专家评论说,第76近卫空降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合同制改革的必要性,也为以后俄军的合同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在扩大合同兵比例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撒胡椒面”的形式均分员额,而是将“成本较高”的合同兵集中于重点部队,往往整师、整旅地进行合同兵改革。2009年,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士兵岗位全部由合同兵补充,2010年,空降兵也完全实现合同兵补充。
专家点评
俄军推动合同兵役制的改革可谓一波三折,囿于财力限制及领导人思路调整,部队征召合同兵的数量与质量也出现过大幅波动。经过反复调整,俄军扩大合同兵比例的趋势基本明确,而俄军“有钱用在刀刃上”,将合同兵集中充实于某支部队或某个军兵种的做法值得借鉴。现代战争技术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对士兵专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以岗位确定兵员性质,有利于保持岗位上人员的稳定,有利于战斗力生成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