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10月25日,对于家住四川垫江县曹回乡马塘三队的黄宝一家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不到5岁的儿子黄进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并发症,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处在悲痛中的黄进超妈妈不但没有责怪医生,反而在孩子的主治医生肖颖彬面前跪下来表达感谢:“孩子虽然走了,但我还是要感谢您们,谢谢你们这一个月来为孩子做的一切!”
黄进超生于1991年12月,在他6个月大时因感冒到垫江县人民医院就诊,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无法为孩子实施室缺修补手术,加上孩子父母都是在家务农,经济条件并不宽裕,难以承担去外地大医院给孩子治病的费用,就抱着希望,盼望随着孩子的长大能够自己长好。但由于先心病的影响,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咳嗽,每次都必须到医院进行输液等治疗才能好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病情越来越重,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出现心慌、气促、口唇发紫,因此小进超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欢蹦乱跳,每次小朋友们一块玩的时候,他就只能蹲在一边羡慕地看着。
看着孩子的病情越来越重,黄进超妈妈刘义兰下决心带孩子去大医院治疗。1996年10月8日,她带着孩子来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肖颖彬接诊了这个孩子,经检查,孩子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不但有室间隔缺损,还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右心室也增大,并伴有二尖瓣返流。当时已经4岁零8个月的孩子,身高只有90厘米,体重仅11公斤,其胸廓呈鸡胸,身体发育只相当于2岁的健康孩子。
肖颖彬介绍说,像黄进超所患的这类先心病,最佳手术时期是2岁以内,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肺动脉高压会越来越严重,并导致即使手术修补了室缺,也难以逆转肺动脉高压,孩子依然会处于疾病的威胁之中。当时黄进超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而且由于肺动脉高压严重,不能立即手术,于是肖主任率医疗组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了会诊,会诊结果是用药扩充血管,防治孩子呼吸道感染。10月19日,孩子因为感冒,出现咳嗽咳痰,医生立即予以强心、利尿、抗炎治疗,直到11月8日,感冒咳嗽好转,全科进行了大会诊,会诊显示孩子病情发展迅速,手术是唯一的救治方法。
1996年11月11日,在肖颖彬主任的率领下,为黄进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成功进行了室间隔修补术。孩子的室缺位于隔瓣后,呈不规则“D”型,大小约2.5×1.5cm,手术采用圈带垫片褥式缝合共20针,严密修补室缺,再间断缝合隔瓣,关闭右心房切口排出气体,彻底止血后,逐层关胸。手术从上午8点开始,到下午1点结束。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还得过止血关、感染关、营养关及脏器衰竭等并发症难关。对此,肖颖彬将值班床搬到监护室,与王学锋副主任、王咏医生轮流24小时守候在黄进超病床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躺在监护病床上的孩子,主要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第二天凌晨2点,孩子呼吸突然急促,呼吸下降到30次/分,血氧饱和度降为92%,肖颖彬他们赶紧予以超声雾化吸入后吸痰,血氧饱和度有所上升,他们紧张地观察着孩子,每隔3、40分钟就进行一次雾化吸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孩子逐渐平静。凌晨3点半,孩子呼吸再次急促,并出现烦躁,雾化吸痰吸入效果不佳,肖颖彬连夜请来麻醉科、胸科和呼吸科专家会诊,共同实施抢救,直至凌晨5点45分,病情才逐渐趋于缓和。
术后第5天凌晨0:30,医生们从心电监护仪上发现孩子出现室性早搏,这是一个危险信号,代表心功能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置,将导致患者心跳骤停,促使病情急剧恶化。他们赶紧予以相应处置后,室性早搏消失。
从11日到26日,半个月时间里,小进超病情时好时坏,不断反复,肖颖彬和王学锋、王咏三人没有离开监护室半步,困了,就轮流躺在值班床打个盹,饿了就吃值班盒饭。进超的病历记录显示,光是大的抢救就有9次,病历共计160页,其中病程记录有13页,护理记录有99页,详细记录了进超入院后特别是在术后监护期间的救治情况,从中笔者看到,进超身体一点一滴的进出医护人员们都仔细观察并记录在案,随时据此判断、分析孩子病情,并及时予以调整。为了给进超增加营养,肖颖彬和医护人员们自发捐款给进超买来奶粉,从自己家里拿来蒸好的鸡蛋羹,小心地喂给进超。
11月26日上午8:40,孩子终因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肖颖彬和医护人员难过地告诉刘义兰,孩子走了,刘义兰悲痛大哭。当大家沉痛地垂着头,准备承受患儿妈妈的责骂时,刘义兰却扑通一下跪到肖颖彬面前:“肖主任,谢谢您们了!这一个月来,你们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啊,我们买不起奶粉,孩子营养跟不上,你们自己掏钱为孩子买奶粉,我们的医药费没了,你们掏钱给孩子付医药费,每天我在监护室外看到,你们没日没夜地守在病床旁,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尽心尽力,孩子虽然走了,但那都是孩子病太重,我们来晚了,对你们,我心里永远只有感激。我没有其他可以表示感谢的,就让我给你们磕个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