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前哨”50年

来源:中国军网-空军频道作者:陈 全 王 冰责任编辑:齐冰昕
2015-05-12 02:06

先辈们节约滴水保战备,带土上岛建菜田,创造了闻名全军全国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

今年是沈空雷达某旅雷达11站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50周年。该站建于1955年,起初只驻扎在黄海前沿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圆岛上(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岛上风大浪高、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先辈们节约滴水保战备,带土上岛建菜田,创造了闻名全军全国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近日,笔者再次翻开“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史册,解读“一把土、一滴水”精神的含义。

“一滴水”

从建站开始,圆岛就受制于水,经常缺水断菜。主要原因是当时雷达站周围礁石林立,没有条件建造具有一定吞吐量的码头,大船无法靠岸,只能靠小船来送给养。但是小船经常受到大风干扰,有时候根本无法通行和靠岸。

据史料记载,圆岛时期缺水十多天是常有的事,最长的一次为25天,官兵们只能喝雨水、化雪水。有5次给养船都到了,都由于风大而难以靠岸,最后不得不离开。

圆岛第一任操纵排长朱锡庾的日记记录了这样的事实:我们的运输船一个多月,最快也得二十天才能来一次。缺水、断菜、断油、断煤,是常事……1955年6月,海上大风,送水船将近两个月没有来,指导员带着我们到处找水,最后在一口枯井里找到了泡着垃圾和小虫的脏水,反复蒸馏使用。无论多苦,我们都忍着,绝不动用油机战备用水……

1961年8月,油机员左林富患病,此时正值连队缺水严重,许多战友嘴唇都裂开了口子。卫生员把一杯水和药送到左林富身边,他却又悄悄地把水倒回“战备”桶里,把药片干吞下去。

“舍不得!人没水还可以继续坚持,但油机不能没水。”话虽朴实,字字千斤,敲人心坎,催人泪下。至此,节约滴水保战备的“一滴水”精神在兄弟部队传扬。

“一把土”

“一把土”,这种主动改造自然,主动创新作为,主动担当跃进的精神,给圆岛后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也是整个“红色前哨”精神的重点部分。她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大自然的人,不能被动忍受,要主动改造自然,攻坚克难,取得成功。

在陆地上,泥土俯拾即得,淡水随处可见,不足为贵,可在岛上这些却是无价之宝。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参加集训后将要回岛,临行前他从炊事班长陈金良背土上岛修灶的事受到启发,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后来,在党支部的号召和带动下,岛上迅速掀起了从陆地带土、劈石造田,接雨水、化雪水,向岩石要青菜的生产高潮,建立了“延安田”“北京田”等大大小小38块“巴掌田”,用他们坚韧刻苦、拼搏创新的战斗作风铸就了“一把土”精神。

“初期,最大的巴掌田也就1平方米,后来大家带的土逐渐多了,田的规模也就大了,我们可以种许多植物。”圆岛老兵姜富生讲起巴掌田,眼里闪着泪花,明亮透彻。

1965年,在圆岛官兵精心照料下,圆岛菜田里生产出五个碗口大的西瓜,这是圆岛官兵战天斗地的有力见证。经过支部开会决定,这五个西瓜其中四个分别送给了沈空首长、团党委、兄弟单位、边境反击战的英雄报告团,其中一个被制作成样本,辗转到军事博物馆。海岛官兵誓守海岛、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被历史收藏。

从此,“一把土、一滴水”精神闻名全军,成为几辈人、几十辈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