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尼泊尔灾后重建仍需“翻山越岭”

来源:新华社作者:周盛平责任编辑:吴昊
2015-06-17 17:09

新华社加德满都6月17日电

记者手记:尼泊尔灾后重建仍需“翻山越岭”

新华社记者周盛平

“加德满都向游客开放了!”“尼泊尔向游客开放了!”在遭遇“4·25”强震7个多星期后,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世界文化遗产15日再次对民众和游客开放。

在古镇巴德岗的杜巴广场,刚上任不久的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长科瑞帕瑟·谢尔帕带头喊起口号,一阵阵呼喊声惊起许多鸽子和其他鸟儿在空中飞舞。

尼泊尔政府邀请众多国际媒体和一些外国友人参加当天的开放仪式,希望借由他们的宣传能使外国游客重新回到尼泊尔。

在杜巴广场,新华社记者看到,广场上的外国面孔不少,但还没有以纯旅游为目的的外国人出现在广场上。广场虽然已宣布开放,但维修工作仍在继续,许多车辆停在广场上,一些拖拉机来来往往,让人难以找回震前那种悠闲、舒适的感觉。

地震给尼泊尔带来的打击令尼政府心急如焚,而关系到尼国内50万人就业的旅游业是遭影响最严重的一个行业,损失高达6.23亿美元。

潘迪在加德满都经营一家旅行社,在旅游胜地博克拉、奇特旺经营旅店,公司员工超过百人,震前生意红红火火。潘迪告诉记者,目前旅店的入住率基本为零,10月之前的客房预订几乎都已被取消,由于无事可做,他只得让绝大部分员工休假。

为重振旅游业,本月13日,尼政府成立了由旅游部长谢尔帕为首的国家旅游复兴委员会,成员包括来自外交部、财政部、地方发展部的官员以及一些业界企业家。不过尼泊尔考古局局长达哈尔认为,旅游业复苏需要更强有力的推广计划和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

房屋重建也是尼政府目前面临的大难题。根据尼泊尔计划委员会的灾后需求评估报告,此次地震破坏近80万栋房子,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美元,而重建和安置需要32.8亿美元。

在杜巴广场附近的阿松,一名正在清理瓦砾的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完全毁坏了,想要拆除,但政府方面一直没有答复,而自己找工人也很困难,人力紧张导致价格高涨,实在难以承担。

与农村地区不同,加德满都谷地房屋密集,也有不少高层楼房。官方估计,谷地有2万栋房子急需推倒,以免在雨季中再次倒塌,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由于严重缺乏大型设备、技术人员和操作经验,进展缓慢。

尼泊尔政府已宣布,给无家可归者每户1.5万卢比(约合人民币900元)搭建临时住所,再补助2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32000元)用于建造房屋。为防止居民图快图省事省钱,再次按照传统方式建造不防震的房子,尼泊尔地震科技协会计划组织600名技术专家和志愿者深入重灾区,指导当地百姓建房。

不过,尼泊尔承包商联合会主席杰伊担心的则是,一旦房屋重建大规模启动,对水泥、红砖的需求将呈数倍增长,而尼泊尔自身由于电力紧缺等原因,产能将无法满足需求。

电力短缺一直是让尼泊尔头痛的问题。尼能源部的评估报告显示,尼泊尔目前787兆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中,有115兆瓦的设备在地震中受损,60万家庭的用电受到直接影响,需要1至2年才能恢复供电。尼泊尔政府先前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所有家庭都能享用现代化的电力计划,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尼泊尔2014至2015财政年度的预算是61.8亿美元,而尼泊尔计划委员会刚刚完成的灾后需求评估报告指出,地震已造成70亿美元的财产和经济损失,需要重建资金66.6亿美元。为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尼政府已经向60多个国家和机构发出邀请,希望它们前来参加计划于6月25日召开的赈灾筹款大会。

对尼政府提出的筹款目标,联合国驻尼泊尔总协调人杰米·麦戈德里克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5年时间、通过减免债务等多种方式才有可能完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