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市第4中学女足是该地区历史上的首支女子足球队,她们刚刚在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南疆片区总决赛中夺得冠军。本报记者 宋歆 摄
走进广袤的新疆大地,感受着新疆人如火一般的热情。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发现:新疆女孩的名字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是“古丽”。
在绿意葱茏的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东侧,有一个叫大庙的村庄。在这座由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多民族组成的村子里,哈萨克族居民巴登一家最有名。
2007年,大庙村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巴登一家率先尝试了“居住上楼、经营下山”的“大庙模式”,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办起巴登农家乐,目前年收入达几十万元。
富起来的巴登一直坚信,“穷啥也不能穷孩子的教育”。只要是女儿古哈尔古丽上学要花钱,他从来没有犹豫过。女儿很争气,成绩年年冒尖。前年,古哈尔古丽高分考上了北京10中的新疆高中班。放假前,老师发微信告诉巴登:古哈尔古丽成绩位列全班第一。看到这个信息,巴登乐得合不拢嘴。
教育、人才是新疆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新疆各个少数民族迎来了追梦、圆梦的重要机遇期。截至去年,全国已有45个城市的93所学校承办新疆高中班。
“我在学校竞选上了学生会副主席,结交了很多内地朋友,我告诉他们,新疆山美水美人更美。” 古哈尔古丽说,“我的梦想是上北大,学成后,我要回到新疆,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诲之恩,感祖国培育之恩。”在乌鲁木齐的第16中学,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第16中学是乌鲁木齐首批民汉合校初级中学,各民族的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着相同的优质教育。
“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同学尽管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是在朝夕相处中,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加深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初三学生凯提古丽动情地说。
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局长刘建告诉我们,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全疆接受双语教育的幼儿及中小学生的总数,已经由99万人提高至200万人,双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得到同步加强。
“我的偶像是梅西,我希望自己将来能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杯!”在位于南疆的和田市第4中学,15岁的初三小姑娘阿吉古丽心怀足球梦。今年2月,4中女足这支和田地区历史上的首支女子足球队,在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南疆片区总决赛中夺得冠军。
教练买买提江告诉我们,足球队成立之初困难重重,许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女孩子“抛头露面”踢足球。于是,学校一家家做工作。球队夺得冠军后,看着亮晃晃的金牌,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越来越多的家长想将自家“古丽”送进球队。
“入队后,我交了很多朋友,学会了交流沟通,还去了很多地方参加比赛,开阔了视野。”阿吉古丽满怀憧憬地说,“我的一些队友已经被内地的知名足球学校看中,我希望自己将来能有个大舞台,能为中国足球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