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展陈内容以长征为主线,以编年带专题,由序厅和第一部分: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第二部分: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第三部分:转战贵州 出奇制胜;第四部分:勇往直前 走向胜利;第五部分:遵义会议 光辉永存以及情系遵义、观众互动区等组成。重点突出遵义会议的鲜明主题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史迹。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技术的同时,广泛征集文物、图片,采用油画、雕塑、展板、影像等多种形式,运用三维等身幻影成像、多媒体半景画、电子触摸书籍等先进展陈技术手段进行展示,有效地解决原有展览主题不够鲜明,展示手段单调、枯燥的缺陷,大大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遵义会议陈列馆序厅采用遵义会议20位参加者园雕与背景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和两侧墙体形成一个左右对称“∩”字形,简洁有力。遵义会议20位参加者的铜像雕塑以一种继往开来、前途广阔、走向胜利的视觉空间围拢在一起,形成主次分明、前后呼应、左右贯通的空间氛围。序厅的主题和内容是记述遵义会议在整个长征中乃至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史中起到的重要转折作用和艰苦曲折的历程,用气势宏伟的场景表现遵义会议召开的空间方位,用详实连贯的历史事件,突出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左侧浮雕分别为:长征出发地于都河、瑞金武阳威渡口、广西湘江界首镇渡口、湖南通道双江镇、黔东南侗寨、黔东南苗寨、江西古樟树、贵州杉树和于都河送别——长征出发、血染湘江的场景。正面的浮雕为:通道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鸡鸣三省会议会址、扎西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会理会议会址。右侧浮雕为:娄山关、习水土城、太平渡、金沙江、大渡河安顺场、泸定桥、四川懋功达维镇、宝兴县、二郎山、夹金山、松潘草地、甘南渭河平原、陕北吴起镇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场景。
第一部分: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由保卫苏区、战略转移、血战湘江三部分组成,用图文并茂的展示手段介绍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然而,国民党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兵百万“围剿”各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 “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踏上长征路,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
第二部分: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由遵义会议前奏、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参加者情况、遵义会议的延续四部分组成,展示了遵义会议有关文献,介绍了会议参加者20人会前的革命经历,会后传达遵义会议精神以及扎西会议和苟坝会议,完整地展示了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使观众能了解这一伟大转折的全过程。位于该部分的等身幻影成像剧《遵义会议》是新陈列馆的一个亮点。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运用“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历史人物投射到主题模型景观中,逼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光辉的历史时刻。
第三部分:转战贵州 出奇制胜。由创建苏区、四渡赤水、兵临贵阳三部分组成,介绍了中央红军转战贵州期间,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多路重兵围追堵截的缝隙中,穿插迂回,巧妙地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同时,党和红军还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领导创建黔北苏区根据地,在长征史和贵州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位于该部分的《四渡赤水》多媒体六面屏剧场是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由40台电脑20台投影2道纱幕2块侧幕以及顶幕地幕等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生动的介绍了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领导下如何跳出敌人包围圈的运动战的光辉典范,将经典战役四渡赤水用先进科技手段立体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在观赏区观看影片时投射在不同层次上的影片画面会带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使观众置身于影片中,亲身经历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多层纱幕设计是目前国际国内绝无仅有的大胆突破,让观众的视觉更加丰富,让故事叙述更具有空间感。独特的“波状环行”侧幕,既可以抽象表现又可以模拟真实自然。使观众观看时产生强烈的立体冲击力,犹如历史就在眼前,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