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太空“放风筝”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达 姜宁 祁登峰责任编辑:陈婕
2016-04-14 17:47

再过二十年 大家再相会

在平均年龄为34岁的一线科技人员群体为新的任务奋战时,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再次来到北京飞控中心。他们都是曾在这里工作过的退休干部,前来参加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

“跟别人聊工作经历,我首先必然会说我是北京飞控中心的人,这是全社会为之向往的地方。”原中心老领导张声远说。这次参加座谈会,他特意穿上了“神舟一号”任务前发的工作服,引来一片羡慕的眼光。

这些老人会前参观了北京飞控中心20年发展图片展,不时指着一张图片高声交谈。“好多我们原来想做不敢做的事,你们都做成了!”原中心一室高级工程师王方德不禁感慨。

20年里,北京飞控中心圆满完成10次神舟飞船、“天宫一号”任务,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嫦娥三号”落月巡视探测以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

此外,他们还突破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飞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飞控任务组织实施模式,构建了性能先进、运行稳定的飞控任务系统。20年里,科技人员先后自主研发了两代飞控软件系统,目前正在研制自主可控的第三代软件系统。

更宝贵的是,一批高水平的青年科技骨干已经在飞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也先后在北京飞控中心落地。

航天员刘旺不久前与国外同行和科研人员交流,发现对方不仅称赞中国的技术,更称赞中国载人航天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李剑也曾听说,俄罗斯一位退休的航天中心主任来参观后感慨:“你们有这么多黑头发的航天测控人,真让人羡慕!”

对于未来,这群充满干劲儿的科研人员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据北京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中心过去的20年先后经历了艰苦奋斗、创建起步,完善功能、实现突破,开辟领域、使命拓展,攻坚克难、全面提高4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心已进入了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崭新阶段。从2016年~2022年,中心将连续执行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总数达20次,平均每年近4次。除了任务密度高,还将面临“新火箭、新发射场、新飞行器、新任务平台”的形势。

“我觉得大家非常了不起!”座谈会上,代表老专家发言的王方德提高嗓门说,“我想再过20年,大家再相会!”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飞控人热烈的掌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