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揭秘:文昌发射场设8个长征七号观景台 可容纳2.53万观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通化 邹维荣 张晓霞责任编辑:康哲
2016-06-24 03:28

每一步,都是超越的起点

椰树成林,绿草成茵,鸟语花香,清泉小河……漫步在这片占地1万多亩的发射场,处处皆是风景,但唯独一条条独具特色的路,深印记者脑海。

从大门到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叫“航天路”,从“长征七号”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到火箭固定勤务塔叫“长征路”,还有“问天路”“北斗路”“嫦娥路”……

“这些路的名字是大家征集后投票确定的,就像是中国航天人一路走来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发测站工程师王磊说,“每走一次这些路,都是一次励志。”

王磊和他的同事们很清楚,文昌发射场从设计论证到开工建设,一路走来,步步都是励志味道。

那时,发射场还处于“图纸时代”。但你绝对想不到,各种火箭、航天器测试任务,已在计算机中虚拟发射场的厂房、塔架中展开。精确到厘米级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为这里的每一处建筑设施以及参试各系统间的接口协调、流程验证等,做了最精确的分析评估。

起步决定后程,当年在计算机中虚拟的一幕幕今天已成为现实。

6月22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垂直转运。它旁边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垂直总装厂房的块头更大。现场指挥告诉记者,这个总装厂房拥有诸多之“最”:亚洲最大的钢铁之门、中国单层最高的厂房……

目光从这个“巨无霸”厂房收回,刺眼的阳光挡不住记者好奇的脚步。沿着那条“长征路”,可以抵达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塔架。

从发射塔上面望去,不远处便是大海。不息的涛声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海南文昌,这里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湿高盐”以及“强台风强降雨强雷暴”。

从发射塔底部仰望,这个相当于30层楼高的大家伙,由固定、回转、导流、避雷塔4大部分组成。围绕在塔架四周的4座钢架结构避雷塔,正是发射场为了有效防止雷电等恶劣气候影响的创新之作。

“发射平台降温非常关键。”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师周湘虎告诉记者,火箭发射点火的刹那,温度高达2800℃,发射平台既要能承受强热流的冲刷,又要耐得住强高温。为延长发射平台的使用寿命,在每次火箭发射前,技术人员都要为即将执行发射任务的平台表面涂覆大面积“防晒霜”——特种防护涂层。

“除了涂‘防晒霜’,还可以‘淋浴’。”顺着周湘虎的手势,记者在发射塔架的第11层,果然看到一个巨大的水箱。这个水箱可以通过发射平台旁的“大流量喷水降温降噪系统”,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起飞时20秒内喷出400吨水。

走在椰林深处一条条路上,从300立方米液氢贮罐到大流量高扬程低温液氧泵,从具有最佳气动外形的导流槽到新型耐烧蚀混凝土……目光所及之处,创新无处不在。

“每一步,都是超越的起点。”在指挥控制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指着一排排电脑屏幕说,他们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研发测控指挥监控系统等配套软件,确保了航天发射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绝对安全。

这栋耸立在半山坡上的建筑,算是整个发射场除了垂直总装厂房、发射塔架之外的第三大制高点,外形像极了闪光灯。

相信随着航天之路在这里不断延伸,这里将迎来更多世界聚焦的“闪光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