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为你揭秘为啥长征七号的尾焰多了蓝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王通化、邹维荣、王玉磊责任编辑:刘航
2016-06-26 00:27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

发射前,有记者问张涛:对长征七号有没有信心?

这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笑着回答:有信心!

张涛的底气源自长征七号的一身本领。对这一点,张涛了如指掌。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在发射塔架前,张涛比划着尽可能通俗地讲明白长征七号的“独门功夫”——

不怕水。现役火箭发射选择窗口时都会避开雷雨天,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则能实现中雨发射,这是因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做了“防水”设计的。“仅电连接器防水部位就有千余处,这还不包含电缆本体、电缆进出口、仪器本体、仪器与结构缝隙和结构总体专业防水。”张涛说。

不怕冷。长征七号发射前加注完液氧后,火箭结构温度会急速下降。因为存贮液氧的火箭贮箱外表面有一层10毫米厚的密度极低的绝热材料,长征七号好比披上了一件“防寒服”,尽管液氧温度低至零下183℃,但是火箭外表面温度依然可以保持在0℃以上。

不怕风。与其他3个内陆发射场相比,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特点之一便是风大——距地面五六十米高的地方风速要远高于地面风速。为提升抗风能力,长征七号装上了“防风减载装置”,即使遇到8级大风的天气,依旧可以转场,其抗风能力超过现役火箭。

不怕等。那天合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后成功停放了24小时,创下了低温燃料停放时间最长纪录。这也意味着火箭发射有了更多有利时间,发射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不怕扰。长征七号复杂的结构,给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带来了全新挑战。长征七号控制系统创新采用了143项智能控制软件,为现役火箭软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控制精确度。另外,在每个舱段中都安装了控制系统,改变了以往集中处理的方式,减轻了控制系统压力。“这也标志着我国火箭控制系统已向全面数字化控制模式发展。长征七号未来成熟后将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张涛说。

千锤百炼的本领,源自千锤百炼的试验。据统计,仅初样研制,研制队伍就完成了32项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289项初样大型地面试验。

你能想到吗,长征七号的助推氧化剂箱最薄的地方仅有1.7毫米,只有鸡蛋壳那么厚,是火箭研制生产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之一。为此,科学家们不仅要研发各种成形、焊接的新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动力系统试车、常温静力试验、爆破试验等危险测试。

你能想到吗,为了模拟火箭从起飞到助推器分离前100多秒的真实飞行状态,需要把长征七号绑在全箭振动塔上反复“荡秋千”。

置身全箭振动塔,当初用来悬挂长征七号的16根粗钢丝绳,仍悬垂在这个高93米、面积达10230平方米的建筑内。

那是长征七号在地球上的“摇篮”。而今,它带着在摇篮里的所有“记忆”,义无反顾地投进了宇宙的怀抱。让我们祝福这位长征家族的“新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