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前的断想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丁增义 王玉宝 马晓川责任编辑:陈婕
2016-07-28 03:02

涅 槃

危难中奋然前行的力量

高伟 摄

并非所有的苦难都让人心生绝望。向死而生,是勇者面对灾难的毅然抉择。

面对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那些已经逝去40年的生命,唐山人没有消沉,他们选择在废墟上浴火重生,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今天,距离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不远处,吸引世界眼光的唐山世园会正在举办。这一在昔日采煤沉降区和地震塌陷区上举行的国际生态盛会,选择了“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这样一个别具意味的主题。在唐山人看来,这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唐山40年来的凤凰涅槃,足以在我国乃至人类抗灾减灾史和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唐山大地震后,从泥血之中站立起来的人们,用各种方式自救互救,在抗击灾难中凝炼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40年来,一场场自然灾害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同时也砥砺着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勇往直前。40年来,从唐山到汶川,从玉树到芦山,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一次次考验面前展示了强大生命力。

灾难中见证中国进步。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开始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日益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设立防灾减灾日,制订修订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应对灾难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备。就在今年6月1日,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40年来,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经过一次次灾难的考验和磨砺,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已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今天,我们站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前,回首过往,祭奠逝者,感受到了唐山凤凰涅槃的动人历程,倾听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面对灾难奋然前行的脚步声!

40年,也许湮没了太多的历史细节,连同历史中的人和事。但是那种精神和力量却穿越了时空,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赓续传承。

(《解放军报》2016年07月28日 08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