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伟大: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昨天与今天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中国军网记者贾敏 通讯员马晓川责任编辑:贾敏
2016-07-28 08:50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尼采

唐山大地震留下的遗孤:党育新

“在地震中我失去了双亲,却感受到人间真情;长大后,我为伤残人士服务,并且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希望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痕。”

幼年的党育新(左一)。
长大成人的党育新。
加入唐山市抗震救灾心理咨询服务队的党育新。

党育新呱呱坠地6个月时,唐山大地震就“夺走”了她的双亲,她成为唐山地震4200多名孤儿之中的一名。

当年,解放军战士用米汤救活了这群地震孤儿。抗震结束后,她和700多名唐山孤儿被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虽然没有亲生父母,但是我却一直享受着父爱、母爱以及如同家一般的温暖。”回忆过往,党育新仰望天花板,任泪水在眼眶中“挣扎”。

长大后,她听人说,当年她的两位老师刘俊勤和刘曙光正休产假,哪怕自己的孩子没吃饱,也要把足够的奶水留给她。

十多年后,唐山市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市政府派人将党育新等人接回唐山。1999年,在她的结婚典礼上,市政府领导还作为她的“娘家人”参加了婚礼。

长大以后的党育新,一直怀着报答党恩、回馈社会的心愿,为伤残人士服务。

不仅如此,在包括四川汶川等地的地震发生后,她都赶赴灾区,为孩子们做心理咨询和辅导,试图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痕。

她还记得,绵阳地震期间,一个5岁小女孩失去了父母,原来爱说爱笑的孩子变得异常沉默。小女孩的遭遇让党育新充满了牵挂。她不时到医院探望孩子,充当“临时妈妈”。“我也是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我会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爱她,疼她,就像当时哺育我长大的老师一样。”党育新说。

苦难使人成长,向死而生,是勇者面对灾难的毅然抉择。

这些幸存者们,不仅仅是在唐山大地震之中生存下来的人,更是唐山精神的创造者。他们生活轨迹的变化,折射出唐山,乃至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团结、感恩、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曾经浸润着热血与泪水的土地上,追随他们的生命足迹,感知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砥砺前行的铿锵脚步,而这脚步,必将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在此,特别感谢常青老人提供的资料和线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