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研究: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和自己
7月以来,络绎不绝的人们来到地震纪念墙下,用鲜花祭奠逝者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残酷与无情。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地震研究专家不断来到唐山,据此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对地震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40年前唐山是座不设防的城市,因而蒙受了巨大损失。大地震幸存者、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幼坡说,唐山大地震之后中国多次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开始全面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
“唐山大地震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孙佩卿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已构筑成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体系的逐步完善正在将震害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灾难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发生,但人类在灾难面前不能永远被动承受。唐山的抗震实践及人文探索告诉世人,科学地震观、有效预防和及时心理康复工作,能够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唐山大地震孤儿、中国第一位灾害心理学博士董惠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灾后民众心理创伤的康复工作。她说,地震的震动虽然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但大地震给唐山人留下的精神创伤巨大。这里是灾害心理和心理干预最大的研究场。
国内外无数实例证明,地震一旦发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华北理工大学王子平教授,几十年来与另几位地震等方面的专家在研究唐山大地震这个案例时,把触角伸向了地震社会学。
他们把灾害、灾害后果及灾害的预防与救治等纳入研究对象,提出了“大防御战略”,并在总结历次抗震救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出版了《地震社会学初探》及大量有关专著,不仅奠定了我国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基础,确立了地震社会学的结构框架,而且具有直接的实用性。
这一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无疑也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我们这个并不安宁的星球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种灾难,而卓有成效的防御和应对会使人们更大限度地减少痛苦、伤亡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