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毛泽东曾撰文阐释精兵简政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喆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2-03 16:45

实行精兵政策,涉及部队体制编制的变化、人员的去留等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广大指战员对这一决策坚决拥护,但部分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模糊认识:有的对严重困难的情况把握不够,对鱼大水小的矛盾认识不足;有的没有看到过去大力发展主力军是必须的,现在精简也是必要的,精简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有的对本部队和本人工作变动考虑较多,对到新单位工作顾虑重重。例如,新四军第十旅在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之初,并不是所有同志立刻就看懂了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议论纷纷:“查查十旅的老家谱,从红军时代就是当当响的主力军,怎么要变成地方部队呢?”“人家地方部队升级,咱们十旅降级了!”“现在化整为零,哪年哪月再集零为整?”一位团参谋长听说要他到县大队当大队长,埋怨说:“降级我也没有意见,干革命不是为了当官,我宁愿当连长,也不干县大队长。”

军队力量的生长,应在质量中求改进,而不是简单在数量上求扩大。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以及配套政策的实行,到1943年底,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精兵工作基本结束。这不但基本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加强了根据地建设和部队发展后劲,而且进一步理顺了上下级的关系,充实和加强了战斗连队,解决了头重脚轻的问题,提高了领导机关工作效率,增强了军事指挥和部队行动的灵活性。同时,寓兵于民政策的实行,主力部队“化”下去作骨干,培养带动了地方武装,又从群众性的游击运动中培养出新的兵团,促进了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发展。前文提到的那个闹意见的团参谋长,在县大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带起了一个很整齐的团,并当上了团长。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既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也是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智慧。实行精兵政策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要在深刻把握形势特点和使命任务的基础上,聚焦打仗、变革图强,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打造精锐作战力量,实现融合发展战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从而加速提高军事能力,确保部队随时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