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高度飞行器”成功研发,靠的是啥?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握文 李治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7-06-17 02:02

2016年5月6日,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黄花机场与高铁南站的长沙磁浮快线投入运行,我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磁浮交通运营线的国家。截至目前,已有260余万人次乘坐了这一新型绿色交通工具。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运营,国防科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堪称军民融合的典范。没有军民融合,就没有国产磁悬浮列车。军民融合的“列车”如何开?让我们跟着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从磁悬浮列车这一成果的孵化之路中,感受这趟融合“列车”隆隆驶过所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波。

国产磁浮列车来了

■解放军报记者 王握文 特约记者 李 治

5月8日,国产磁浮列车运行在长沙磁浮快线上。截至目前,已有260万人次乘坐了这一新型绿色交通工具。张酉龙

5月6日,从昆明回湖南邵阳探亲的谢廷波走出黄花机场后,步行至长沙磁浮快线机场站。几分钟后,一列磁浮列车驶来。

登上窗明几净的列车,欣赏着沿途的景色,谈笑间列车已驶入长沙高铁南站。这段18公里的路程仅仅用了16分钟。“方便快捷。”谢廷波说,以前从机场到高铁站,经市内转车要花近两小时,有了磁浮快线方便多了。

一年前的这一天,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黄花机场与高铁南站的长沙磁浮快线投入运行,我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磁浮交通运营线的国家。截至目前,已有260余万人次乘坐了这一新型绿色交通工具。

“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运营,国防科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堪称军民融合的典范。”湖南省有关领导评价说。如今,军民融合发展打造长沙磁浮快线,早已成为湖南的“中国智造”新名片。

“让国产磁浮列车驰骋华夏大地,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今年已是80岁高龄的国防科大磁浮技术专家常文森教授,经历36年创新拼搏,终于梦想成真!

20世纪70年代,常文森教授刚刚接触“磁浮列车”并着手开展研究时,这个梦想曾是那样遥远。

“不用轮子,让几十吨重的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运行,这怎么可能呢?”许多人对此质疑。当时,世界上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日本和德国,也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

然而,对新技术有着灵敏嗅觉的常文森,产生了一种创新的冲动: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交通问题突出的国家,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磁浮交通技术。从此,国产磁浮列车就成了他和团队的攻关目标。

30多年逐梦前行,只争朝夕。国防科大磁浮技术创新团队相继突破掌握了悬浮导向控制、悬浮传感器、定位测速、转向架、车轨耦合共振以及系统总体设计与集成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将磁浮交通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进入新世纪,他们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通力合作,通过军民融合式发展,推进国产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先后解决了列车轻量化、轨道梁优化、F型导轨轧制、道岔系统、运行控制等一系列工程化难题,实现了所有装备国产化。

2014年5月,湖南省启动长沙黄花机场至长沙高铁南站的长沙磁浮快线建设。该校为磁浮快线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他们与湖南磁浮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创造了长沙磁浮快线建设的“科大速度”,将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打造成“一条军民融合示范线”。

正式通车那天,看到一列列国产磁浮列车来回奔驰,常文森眼眶湿润:曾经遥远的梦想,如今真的变成了现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