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倒计时10天:推开全运门,触摸体育魂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泽伟 毛振华 李鲲责任编辑:张硕
2017-08-18 22:37

经过六年的紧张筹备,再过十天,第13届全国运动会火炬将传递至天津“水滴”体育场,点燃全运会开幕式上的熊熊圣火,点燃中华儿女的澎湃激情和缤纷梦想。

读全运历史 懂中国体育

体育是什么?运动会又是什么?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而在中国,读懂了全运会,便基本有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全运会既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演变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成长进步的见证。

全运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中走来。1959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首届全运会,是中国体育健儿的联欢大会、竞技舞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中国体育掀开崭新一页。第四届全运会开始与奥运会项目接轨,第五届全运会首次出现了赞助性广告,第六届全运会首次拥有吉祥物……

“全运练兵,奥运夺金”,精炼地概括了这一时期全运会与奥运会的关系。在国内赛场锤炼后的中国健儿,在国际赛场成了奖牌“收割机”:朱建华连续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中国女排豪取“五连冠”,跳水、举重、乒乓球等涌现多支“梦之队”……

国运兴,体育兴。全运会四年一届,竞技体育节节高。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丰收,中国竞技体育攀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当我们一次次登上最高领奖台享受荣光,也深刻认识到:金牌,并不是体育的全部。

在天津举行的第13届全运会,让人们看到了体育观念的转变和体育变革的发生。

群众项目开始登上全运舞台:广场舞跳出了新时尚,轮滑滑出了新天地,太极“推”出了新未来……19个群众项目在全运会绽放光彩,让人们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当体育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当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更趋向多元,全运会也正在回归“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应有之义,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贵州“围棋小将”方若曦从7岁开始学棋,10岁进入冲段棋手的行列。如今,15岁的她在全运会围棋决赛中接连战胜各路选手,为贵州夺得了全运会历史上的首枚围棋比赛金牌。

“围棋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激发我拼搏向上,健全了我的人格。”方若曦说。

湖南农业大学舞龙队教练彭成根带领一波大二学生参加了全运会舞龙决赛,他说,舞龙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的湖南农业大学,专门开设了舞龙选修课,每年有千余人次选修。学校的龙狮俱乐部,每周都有固定时间练习舞龙。

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动人,决非只在夺牌之时,每个拼搏进取的瞬间,都值得喝彩。全民参与,乐享其中,将中华体育精神在群众中传承发扬,意义之重胜过奖牌本身。

全民健身的号角已经吹响,健康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当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比翼齐飞,体育大国终将迈向体育强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