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扫地僧”走了!追记激光物理专家高伯龙院士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剑之魂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7-12-11 09:50
1980年1月高伯龙教授在使用DF透反仪

搞科研就要瞄着世界难题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是衡量一个国家光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加速度计配合下可以不依赖外部信息而感知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实现自主导航、制导、定位、定向和姿态控制功能,是导弹、飞机、舰船、陆用战车等实现精确打击、快速反应和精确控制的核心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运动载体。

1960年,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后,马上开始激光陀螺的研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导航技术的革命。我国虽起步未晚,但由于国际上技术封锁,国内基础工业力量薄弱,再加上缺乏理论力量指导,几经波折进展并不顺利,核心关键技术迟迟未能取得突破,至70年代时全国十几家单位最终被迫放弃。

“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坚持。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要干,就要干好这个世界难题。”刚刚加入研制队伍的高伯龙掷地有声地说。

当时,世界各国因美国二频抖动陀螺取得突破都在竞相跟踪研究。高伯龙加入激光陀螺实验后,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感到我国当时材料、工艺水平难以满足二频抖动激光陀螺研制要求,近期内不会取得较大突破,必须要另辟蹊径,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恰在这时,他看到一份仅2页纸的外文资料。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高伯龙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中结构上的原理错误,一一进行了实验验证和修改完善,创造性地提出研制国内四频差动陀螺的原理,许多理论观点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并指出“根据我国工艺技术实际,这是我国在该领域的最佳方案”这一论断。1976年,他把该方案在全国激光陀螺会上做了详细介绍,让在激光陀螺研制中迷茫的同行感到异常兴奋。在大家提议下,他把讲稿整理成近200页的论文《环形激光讲义》并以单行本形式印发。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激光陀螺的长文,也是国内激光陀螺研究的奠基之作,一经发行,迅速成为国内激光陀螺实验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指南,使我国激光陀螺研究事业焕发出生机。

实践中高伯龙发现,激光陀螺研制关键在于精密加工工艺,尤其是光学膜片的镀制。而那时我国根本没有检测膜片的仪器,只能靠人的眼睛来把握,膜片的质量和挑选根本无法把控。

如何鉴别、选用膜片成为当时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1975年长沙的夏天骄阳似火,而一场攻坚战也在国防科大打响。高伯龙身先士卒,集教师、科技工作者、实验员、工人的工作于一身,带领大家专攻基础工艺。他从钻研原理出发,结合大量实验,解决了许多理论和技术工艺问题,半年后发明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激光“差动型透射率反射率测量仪”,简称DF透反仪。经过持续改进,该仪器1979年通过国家鉴定,1980年10月获湖南省首届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推荐书上列举该发明的技术诀窍竟有12项之多,时至今日仍是镀膜和选片的主要检测仪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