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扫地僧”走了!追记激光物理专家高伯龙院士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剑之魂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7-12-11 09:50
1980年1月应用物理系科研人员在进行激光陀螺技术研究。

永远不能缺少奋斗精神

通向科学真理的道路既有高山峻岭,又有激流险川,而迈向真理的每一步,都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而高伯龙则在这条路、这座桥上留下了奋力奔跑的身影。

高科技赛场的角逐,也是经济实力的较量。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研制初期每年提供给高伯龙团队的只是4万元人民币,而美国则是2亿美元。要想在这场较量中取胜,注定了他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艰辛、更大的努力。

高伯龙经常说一句话:我们虽然缺钱,但是不能缺了志气,不能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干出名堂来!

他带领课题组,找到一间废弃的旧食堂,一砖一瓦地将它改造成简陋的实验室。由于激光器检测要求严格,实验必须保证在密闭条件下进行,还要尽可能减少环境影响,因此,他们电扇不敢用,窗户不敢开,实验室夏天就像一个“桑拿房”,闷热无比。而冬天又成了“大冰窖”,阴冷潮湿。为了追赶实验进度,他要么是赤裸上身穿条短裤,要么穿着厚厚的棉袄,没日没夜地干着,他就像那永远停不下来的陀螺,不知疲倦、不辞辛劳地旋转着。

研制之初,高伯龙连研制激光陀螺该选用什么材料都不知道。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大理石的膨胀率较低可以选用,为把有限经费花在刀刃上,他就自己推着一个手推车,到长沙火车站施工场地捡些大理石边角废料拖回去使用。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工人师傅们怎么也没想到,高伯龙竟然又来拉石头。看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已经年过半百还这样拼命,工人师傅被深深感动,一起帮他装车又送出很远很远。

为了得到理想的数据,高伯龙经历无数次的实验。而每实验一次,他都要推着装满了大理石的板车在实验室和工地之间往返一次。长沙的夏天炎热难耐,在太阳的炙烤下,大地仿佛都要裂开一个口子。而高伯龙穿着一件背心,硬是把几百公斤的大理石推回来逐个试了个遍,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数据。

制作增益管是早期激光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伯龙和科研人员跑遍了全国所有玻璃厂,但制作工艺始终达不到要求。面对大家的手足无措,高伯龙大手一挥:“自己干!”他带领大家从头开始,一点点摸索石英玻璃的制造工艺。炎热的夏季,他穿着厚衣服站在火炉旁,全身被汗水浸湿,又被炉火烤干,衣服上显示着一圈圈白圈。随着汗浸白圈的增加,工艺水平也越来越高,他们终于吹出了一根标准的增益管。

1993年的下半年,是高伯龙和团队开展激光陀螺研制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为早日交出工程化新型样机,他满脑子所想的除了镀膜还是镀膜,简直着了“魔”。一天,他所带的博士生向他征求毕业后去向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镀膜!”那时,镀膜机每天仅抽真空就要4个多小时。为了能够节省时间,高伯龙每天天还没亮就来到实验室,提前开启机器,等别人正常上班时,已经完成了抽真空这一步骤。镀膜工作一旦展开,连续十几个小时机不能停、人不能离机,随时盯着电子束光斑和计算机控制曲线,连间隙上厕所也找人盯。

在攻关的最后阶段,高伯龙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仅一个月时间体重就减了12公斤,老伴把饭送到实验室,他却埋怨老伴打断了他的思路,老伴委屈地说:“以后再也不给你送饭了。”有一次,老伴给他送来鸡块,看他吃完后问:“这样炖的鸡块合口不?”正在思考问题的高伯龙被突然惊醒,反问:“我刚吃的是鸡块吗?”弄得老伴哭笑不得。在当年的夜班记录本上,依然清晰地记载着他们“每月加28天夜班”的常态化攻关模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