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赵云霄:新型作战力量方阵的基层带兵人

来源:人民网作者:黄子娟 谢钢 谷雨责任编辑:朱红
2017-06-19 10:41

“用大家听得懂的方式,讲大家听得懂的道理”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赵云霄这颗“星火”燃成“火炬”,始于16年前的一次挫折。

那一年,报考军校失利的赵云霄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倾吐了一腔苦闷,他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当兵了。

“种田还有个年景好坏,你个大男人这点挫折都受不了了?在哪摔的跤就在哪爬起来。”想着母亲的话,赵云霄回到宿舍,随手拿了一本《长征》漫无目的地翻看——“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是什么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他仿佛第一次真正品尝到信仰的味道,信仰在哪里?在书本上、在学习中、在理论里。

从此,午休时、熄灯后、训练毕,他都扎在了图书室。一本本新书在赵云霄的手中卷了边,每一页都布满了勾画圈点。

从东海之滨到戈壁大漠,从南国丛林到林海雪原,10多年时间,他无论走到哪里、执行什么任务,总是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用理论指导工作,用工作深化认知,成为小有名气的理论之星。

特别是这几年,为了学好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赵云霄还琢磨出每天学习、每周梳理、每月提升、每年总结的“四步学习法”,从《之江新语》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从习主席关于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到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啃下了20余本理论书籍,撰写学习笔记10余万字、体会文章70余篇。

“用大家听得懂的方式,讲大家听得懂的道理。”越学越有滋味的赵云霄,越来越感到自己有责任把党的声音、习主席的思想传播到基层官兵的心中。

一次,战士谢顺问赵云霄:“班长,习主席总是说创新,可创新不都是科学家的工作嘛,我们这些战士咋创新啊?”“对我们基层官兵来说,创新就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见到小谢还是似懂非懂,赵云霄把他带到了刚刚整修改造的水房,打开水龙头:“你看,水有一半都溅到了台子上,咱们怎么才能让水乖乖地流进水槽呢?”谢顺琢磨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赵云霄找来了一根塑料水管,用刀切割成几节短管,然后把短管套在龙头上面,水全部流到了水槽里。

“创新,对我们来说,往往就是‘一截水管的距离’。”赵云霄的话让谢顺牢记至今。

传播理论,既要手把手,也要键对键。

“习主席操心的都是国家大事,我们基层的小事他顾得上吗?”前不久,赵云霄听到了大家的疑问。他没有像过去一样上课,而是把微信上《习近平的初心》系列短视频推送给了战友们。

从梁家河插队时“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到在正定跑遍了所有的村,短视频用翔实的故事、生动的方式,展现了习主席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成长历程。

赵云霄的微信总是正能量满满,他经常浏览人民日报、军报记者、学习小组、中国战略支援等微信公众号,发的心得感悟、转载的文章视频总能赢得一片点赞和大量转发。

习习春风拂,层层迷雾消。当改革强军的号角吹响后,赵云霄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习主席向战略支援部队发布训词后,赵云霄就第一时间组织大家学习,一位战士忽然发问:“班长,习主席要求我们体系融合,这不是机关领导考虑的事吗,和我们基层有啥关系啊?”

“过去搞演习,各部队想联联不通畅、想合合不起来,为这个,耽误了多少事儿。”看着大家纷纷点头,他接着说:“这两年演习就不一样了,效率提高了多少啊,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习主席说的‘体系融合’!”

把复杂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可亲,赵云霄赢得了官兵喜爱,在上级“四会”优秀政治教员的评审比赛中荣膺第一。

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普及宣传理论之余,他更是带出了一支60余人的基层理论骨干队伍。

“让战士们备课讲课唱主角,干部负责引导把关作总结,把讲理论从政工干部的‘专利’变成全体官兵的能力,既能激发大家的参与活力,更能调动学习劲头。” 赵云霄的建议得到了旅里大力支持。很快,一种提前定题、多法选人、集体备课、官兵共讲、现场测评的“你讲我导”组教新模式惊艳亮相,在全军宣传推广,成为了该旅理论学习一张靓丽名片。

在战士们一波波的好评声中,“你讲我导”新模式培养出的理论骨干,如同漫天的蒲公英一般,撒在了基层的广袤沃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