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丨尿不湿、脱水蔬菜都是“军转民”产品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冯华 余建斌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5-15 09:06

制图:沈亦伶

为高铁保驾护航、“航天管”铺设海底解决世界难题、雷达探测城市地下管网、“航天纸”让人们便捷出行……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体现军民融合的技术和产品都有哪些?它们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据介绍,我国目前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主要有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和军民两用电子信息等;另外一类比较突出的应用则是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方向,在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大展身手。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设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早在2009年,中国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云制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在2017年6月举办的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正式全球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INDICS。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表示:“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航天科工在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和军用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用的同时,广泛吸纳全社会中小企业参与国防工程建设,进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作为我国唯一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INDICS,已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国内区域和德国、美国等国外地区落地,入驻企业150万家,协作采购需求发布金额达3405亿元,成交金额总计1452亿元;国际云平台注册用户总计1.27万家。利用INDICS提供的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试验功能后,企业显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运用效率。

服务民生更美好

——北斗导航精度更准。

具有十几年登山经验的徐成东是一名资深驴友,每次户外探险,他的习惯是每到一处陌生地点都要检查位置,并向后方发送简单的信息。徐成东手里拿的是一款依靠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的应急终端,除了可以定位导航,还能实现通信传输发送短报文。GPS只能单向接收定位信号,却无法发送信息,这是北斗卫星区别于GPS的一项重要功能。“很多山里面是没有基站信号的,但是北斗应急终端是通过北斗导航卫星作为中继,相当于是一个基站,可以做传输和通信,所以我们玩穿越或者是玩探险的时候,要带上这个北斗应急终端,随时都能和后方大本营保持联系。”徐成东说。

北斗发展的初衷是服务于国防事业,在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大战略下,北斗系统组网日趋完善,精度大幅提升。提高民用定位精度、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北斗的新使命。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射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系统已“升级”到最新的北斗三号系统。到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建成后,将可为全球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

——空管系统从起飞到降落全程陪伴。

当坐上飞机,开始空中旅行时,你最担心的是什么?飞机在空中谁来指挥?有没有人协助飞行员管控飞行?其实不用担心!从坐上飞机的那一刻起,来自中国电科的空中交通系列产品,会像接力赛一样,一棒又一棒地严密交接,守护你的飞行安全。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电科将防空指控领域的军用高科技优势转化到民航领域,形成了空管产业通信、导航、监视、空中交通管理等四大业务领域,可为民航用户提供从起飞到降落的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电科空管自动化系统已担负起国内75%的大中型机场值班任务,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并已成功跨出国门;其中,空管一次二次雷达,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在国内民航市场国产化占有率达到100%。据介绍,未来中国电科将突破从地基到星基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制全新的下一代空管系统,实现从并跑向领跑的跃升,与国产大飞机项目比翼齐飞,服务民航强国战略。同时,将先进成熟的系统与装备“走出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探地雷达实现地下管线“非开挖检测”。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的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凸显。在住建部指导下,中国航天科工与山东省德州市签署合作协议,试点应用航天技术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他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理论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于城市地下管线领域,用航天遥感、探地雷达、自动控制等多种技术为治理“城市病”提供创新思路和现实支撑。

“阵列式探地雷达能够实现城市地下6米深度的探测,快速形成三维探测图,实现对地下管线和道路下方土体病害的‘非开挖探测和检测’。”航天科工三院35所该项目负责人张鹏介绍,试点旨在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定位管理精细化、应急处置高效化、信息共享全面化,全方位提升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能力,打造城市安全的“生命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