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述评:按能打仗打胜仗要求阔步前行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夏洪青 王通化责任编辑:姚远
2016-01-13 19:30

 

中俄舰艇组织海上防御演练。

能力之痛是根本之痛,能力差距是致命差距。一支不能实现向新型能力跨越的军队,注定难以有效履行“实战”和“威慑”双重使命任务——

■能力大对表:“胜战之问”拷问全军

2015年12月31日,北京,八一大楼。

我军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宣告成立。

在这一注定要载入人民军队史册的日子里,习主席向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透过主席训词,人们看到的是领袖对这三支部队新型能力模型的勾画:陆军要“加快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火箭军要“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战略支援部队要“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加速发展、一体发展”。

透过主席训词,人们将历史时空前伸和后延,领略到的是领袖对我们这支军队战斗力建设的期冀,对中国军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寄予的厚望。

战斗力标准,说到底是能力标准;战斗力建设,说到底是能力建设。

3年来,习主席先后多次在中南海勤政殿和八一大楼,亲自同新提升的军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谈话。谈话中,“提高打仗能力”是习主席反复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念兹在兹“打仗能力”的背后,是领袖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当前,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代,各种风险挑战增多。习主席以宏阔的战略视野告诫我们,要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被打断的危险。

三个“高度警惕”,如同三把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在军内一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这番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这三个“能不能”,是我军战斗力建设必须回答的胜战之问。

这三个“能不能”,时刻在拷问:我们离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有多远?

“国家大柄,莫重于兵。”全军官兵深刻领悟领袖之忧、之虑,一场关于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大对表活动,迅速在全军部队轰轰烈烈展开。

这是一场全军官兵全员参与的能力大对表——

上有统帅之忧:“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战争能力不够”。

中有指挥员素质之短:有的对信息化战争研究不深,对克敌制胜的招法琢磨不多;有的重大演训任务说不上话、插不上手、使不上劲;有的离开了“拐杖”,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下一场战争的“指挥棒”不会配发,部分指挥员的“五个不会”,是习主席高度关注的打仗“短板”。

下有单兵体系之虑: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任务分工越来越精细、能力要求越来越精准,每名单兵、每个岗位、每台装备,都是信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战斗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打赢现代战争,必须拥有“体系之勇”“信息之智”,把每名官兵练成战斗系统的“标准化构件”。

这是一场结构重塑的能力大对表——

长期以来,我军实行的作战指挥与建设管理职能合一、建用一体的体制,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军队专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适应信息时代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特别是领率机关臃肿庞杂、作战指挥职能不突出、联合作战体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最大体制性障碍。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习主席亲自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亲自调研、亲自决策部署、亲自指导推动,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

这是一场行动迅速的能力大对表——

“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时间研究弄懂。” 习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明确要求军队各级领导不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的戈尔洛夫。

一个“懂”字重千钧,一个“做”字抵万金!

习主席的殷殷嘱托,迅速化为全军官兵的自觉行动。

2014年12月,经习主席批准,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努力建设听党指挥、善谋打仗的新型司令机关的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参谋岗位任职资格制度,创新参谋培训模式,拓宽参谋进出渠道,努力建设能够担当强军重任、适应信息化局部战争指挥要求的专业化参谋人才队伍。

2015年3月,原总参谋部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战役战术训练的意见》,将解决“五个不会”写入全军性法规;4月,全军展开长达半年之久的跨区基地化对抗训练,重点解决“五个不会”问题。

用战斗力标准的“钢尺子”量长短,量出了练兵打仗的紧迫感,量出了战斗力建设的加速度。放眼全军,各大单位围绕提高打仗能力上演连台好戏。

——海军坚持把组训参训作为第一责任,指挥员特别是军以上指挥员到训练场、教战训法、当示范员蔚然成风;

——空军扭住制约空军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在转观念、强素质、改模式、建系统等战斗力基础建设上取得一批开创性成果;

——火箭军用“我们能打仗吗?我们能打胜仗吗?”拷问警醒,反思差距,强化部队全神贯注抓战斗力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北京军区专门为首长机关研究制订军事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练军事素质、强打仗本领”成为对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的硬性要求。

——广州军区从首长机关、指挥员抓起,强化指挥技能训练、创新战法研练以及指挥谋略训练;

——武警部队坚持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核心需求为导向,突出遂行执勤处突核心能力建设。

……

能力之痛是根本之痛,能力差距是致命差距。一支不能实现向新型能力跨越的军队,是难以有效履行“实战”和“威慑”双重使命任务的。

中国军队知耻而后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按照习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指示要求,在新型战斗力建设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翻开2015年5月公开出版的《中国的军事战略》国防白皮书,可以清晰看到,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逐渐探索构建起与国家核心安全需求相适应的“能力框架”和“素质模型”,使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得以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