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西沙鹰鸮“放飞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于 航 庞 珍 傅金泉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5-11-24 08:27:51

西沙鹰鸮“放飞记”

■于 航  庞 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傅金泉

清晨,西沙永兴岛笼罩在薄雾中。南部战区海军某场站驱鸟员、二级上士谭玉城和战友傅钊怡,开着驱鸟车开始了一天的巡逻。环场路两旁,木麻黄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停车!”谭玉城举手示意,目光锁定路边的树丛。一张拦鸟网被冲撞得变形,网上缠着一团棕褐色“影子”,正在奋力扑腾。

两人快步上前,看清了那是一只被困的鸟——圆圆的脑袋上嵌着一双黄澄澄的大眼睛,灰褐色的羽毛在晨光中泛着光。“猫头鹰,学名叫鹰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谭玉城边说边小心翼翼地靠近。

小家伙显然受到了惊吓,挣扎得愈发厉害。细密的网线深深勒进它的双腿,灰褐色的腿羽下已渗出暗红的血痕。

“慢点剪,别伤着它。”谭玉城对傅钊怡说。作为驱鸟员,常年与鸟类打交道的谭玉城自备一套救护鸟类装备。只见他手法娴熟,一边避开尖锐的鸟爪,一边用剪刀小心地剪断缠绕的网线。

拨开蓬乱的羽毛,他们发现情况比想象中严重——细如发丝的网线已经嵌进皮肉,稍一用力就引得小家伙发出嘶鸣。当最后一截网线被剪断时,两人的额头已渗出汗珠。

军医仔细检查后摇了摇头:“翅膀伤得不轻,需要静养一段时间。”在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时,鹰鸮起初还挣扎着想要躲开,但它似乎感受到大家的善意,渐渐安静下来,只是偶尔转动圆溜溜的脑袋打量周围的环境。

回到连队,傅钊怡每天收集鸟网上粘挂的蝗虫,炊事班的战友特意留下新鲜肉条,大家轮流用镊子喂到鹰鸮嘴边。

起初,这只野性未驯的小家伙对人类的靠近充满戒备,总是警惕地环顾四周,有人靠近就扑扇着翅膀向后躲闪。饿极了,它才会猛地叼走肉块,缩到纸箱角落进食。

也许是感受到了真诚,每当谭玉城靠近,鹰鸮便会蹦蹦跳跳地“挪”到跟前,大眼睛盯着他手中的镊子,眼神中的警惕渐渐被期待取代。

这只意外到来的鹰鸮,成了连队里的“开心果”。飞行保障任务结束,战士们纷纷前来探望;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也通过战士们分享的视频,见证着这段特殊的缘分。

“西沙的每一个生灵,都是我们守护的‘战友’。”驱鸟班班长王智看着正在认真啄食的鹰鸮,眼里满是温柔。

在战士们精心照料下,鹰鸮的伤口渐渐愈合。一周后的清晨,朝阳刚刚跃出海平面。谭玉城和战友们捧着纸箱来到开阔的岸滩。打开箱盖,鹰鸮先是探出头,随即振翅而起,在众人头顶盘旋几圈,仿佛在向守护者道别。

“再见啦,小家伙!”战士们仰头挥手。

那道敏捷的身影掠过礁盘,渐渐融入朝霞,化作天际的一个黑点。海风依旧轻拂,浪花依旧拍岸,这个关于守护的故事,将留在守岛战士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