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次特殊的“探亲”,也是一场相互的“看见”。
11月11日,是人民空军成立纪念日。这一天,驻守祖国东极的空军某雷达站举行军营开放日活动,邀请正在部队探亲的家属们近距离感受官兵的训练生活。这个看似寻常的活动,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一头是军人日夜守护的“空天国门”,一头是军嫂默默守护的家园。
当军嫂们触摸到冰冷的雷达天线,当军娃们看见父亲日夜凝望的雷达荧屏,当雷达兵亲耳听到军嫂讲述独自持家的辛劳……这一刻,军营开放日不再只是一个活动,而成为一种深刻的情感交融。那些在电话中悄悄咽下的辛苦,在视频中看不到的细节,在书信里写不完的思念,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找到了表达的出口。
军营开放日就像一扇窗,让军属们看见丈夫的军营生活;也像一面镜,让军人照见缺席的家庭时光。军嫂在丈夫夹来的红烧肉里,品尝到了理解;小军娃在雷达模型上,读懂了什么是守护。这些瞬间,让“家国守望”这个宏大的词汇,有了具体而微的诠释。
在这个团圆的日子,天线转动的轨迹与万家灯火的明灭交汇融合,一如荧屏的光点与眼中的泪光彼此映照。今天,让我们走进祖国东极,倾听雷达兵的故事。愿这束从东极照射出来的光,照亮祖国的蓝天,照亮每一个军人家庭前行的路。
——编 者

探亲军嫂参加祖国东极升旗仪式。
东极之光:点亮万家灯火
■战 胜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谭 涵 特约记者 王学峰
晨光为证:当军营大门向家人敞开
黎明时分,祖国东极浸没在深邃的墨蓝之中。空军某雷达站的山顶阵地上,雷达天线转动发出低沉的嗡鸣,规律的声音如同大地的心跳。
一级上士、雷达技师赵金星刚刚结束了一次紧急的设备巡检。
他的作训服肩头,已被夜露浸透。对于这漫长的值守,他早已习惯。但今天,当他走下阵地,接到岗哨那通“嫂子和闺女已到营门口”的电话时,一丝不同寻常的期待,瞬间冲散了所有疲惫。
“他的心啊,从昨天开始就静不下来,早飞回家属楼了!”李站长拍着赵金星的肩膀,笑声爽朗。这一天,是空军成立纪念日,也是雷达站今年最“暖”的日子——“军营开放日”。军嫂们带着孩子,从祖国各地赶来,让平日里只有雷达信号的营区,溢满了幸福快乐。

军营开放日,一名排长介绍部队情况。
赵金星小跑着赶往营门口。刚拐过小路,一个身着红色羽绒服的身影冲了过来——“爸爸!你又被雷达‘留住’啦!”女儿周梓蓉故意噘着嘴,人却一头扎进他怀里。一把抱起女儿,赵金星用带着胡茬的脸蹭了蹭她的脸蛋,逗得她咯咯直笑。站在一旁,妻子周海燕看着父女俩,温柔地笑着。
这一刻,赵金星转过头,透过晨曦眺望山下。远处的城镇渐渐苏醒,与他守护的这片天空渐渐融为一体。他忽然理解了自己作为雷达兵,守望空天的意义——这旋转的天线,捕捉着天际的信号,也守护着山下的那片万家灯火。
开放日的升旗仪式,让军嫂们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队列里,雷达操纵班班长、二级上士丁海洋与妻子常又文并肩站立。
“除夕夜,我曾体验过老丁的夜班。”常又文回忆道,“那天的值班室,静得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他和战友将目光锁定在屏幕上,眼中闪烁着光点和线条。”
那次体验,让她读懂了丈夫在无数次通话时那句匆匆的“我去值班了”背后,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光点与线条,都是他要守护的‘空天边防线’。”

黎明时分,官兵上阵地检修装备。
午餐的饭堂,远比往常热闹。由于临时增加了就餐人数,炊事班班长、二级上士王营旭忙得额头冒汗。这时,军嫂们默契地站起来:“班长,我们帮你!”周海燕挽起袖子,另一名军嫂李翠已经洗好手。不一会儿,几道家常菜端了上来,阵阵笑声暖人心。
围坐吃饭时,周海燕回忆说,一次狂风天,婆婆被风刮掉的瓦片砸伤,女儿也发起高烧,她把老人和孩子一起送到医院。“挂了电话才敢哭,哭完还得撑着。我是他的后盾,这个家不能垮。”
听着妻子的讲述,一旁的赵金星眼圈有些微微发红。他默默给妻子夹了块红烧肉:“以前只知道你很辛苦,今天才知道你扛下这么多。媳妇,你受累了。”周海燕笑着说:“你守边防,我守小家,咱们只是分工不同。要说辛苦,你和战友们更辛苦。”
这一刻,定格成一幅名为“理解”的画,留在大家心中。
“信号”回响:家与国在相互守护中紧密相连
暮色,为营区披上薄纱。家属房的灯火次第亮起,温馨的情感在空气中流动。

官兵在阵地执勤。
雷达操纵员、二级上士师泽发刚值完班,连作训服都来不及换,就抱着毛毯,匆匆赶回家属房。“星越,冷不冷?”他摸着儿子的小手,关切地问。
师星越的眼睛,早就被父亲进门时放在桌上的一个蓝色纸盒吸引住了:“爸爸,这是什么呀?”师泽发笑了,眼神中透着一丝神秘:“打开看看。”
小家伙拆开包装,一个雷达模型呈现在眼前。他惊喜地“哇”了一声,兴奋地绕着桌子跑起来。
妻子李翠坐在一旁,看着父子俩,眼角泛着温柔的笑意。儿子是个兵器迷,出发前丈夫在电话中特地告诉她,自己为儿子准备了一份“惊喜”。“去年的开放日来得匆忙,这次一定要多住几天,好好体验一下军营生活。”
军营开放日这天一早,师泽发带着妻儿走上阵地。雷达天线在寒风中旋转,发出特有的声响。师星越睁大了眼睛,仰头看着“铁树”,郑重地举起爸爸送给自己的模型,仿佛在接收来自雷达世界的“神秘信号”。

师泽发(左)带家人向雷达站雕塑敬礼。
师泽发蹲下身,指着雷达对儿子说:“旋转的天线,就是爸爸的眼睛,靠它来捕捉空中的信号。”
“那我的小雷达,也能收到爸爸的‘信号’吗?”孩子天真地问。
“当然能!”师泽发肯定地说,“以后你想爸爸了,就看看它。爸爸通过大雷达,也能感觉到你的想念。”
李翠站在一旁,看着丈夫专注地给儿子讲解,眼眶微微发热。过去,视频通话里丈夫总说“守护天空”,那句话宏大而抽象。此刻,亲眼见到丈夫眼中的坚定,她心中所有的付出与等待,都找到了坚实的落点。
在这座营区里,爱的“信号”以各种独特的方式传递,完成着责任与担当的无声传承。
情报分析师王传星给儿子准备了一套特别的迷彩笔记本,扉页上画着雷达和战机,一旁是他写给儿子的话:“好好学习,爸爸通过雷达,正看着你慢慢长大。”他将父爱寄托于无形的电波,让它跨越山海,陪伴儿子长大。
这天下午,大家还在寒风中一同体验了设备维护、军体训练等工作,让军属们全方位了解丈夫的日常工作。
开放日就像一座桥梁,让军属透过“保家卫国”的宏大叙事,触摸到方寸荧屏里的具体坚守;更像一份承诺,告诉每一位军属:你守着小家的灯火,他守着的,是值得用青春去守护的家国平安。
当夕阳为雷达天线镀上金边,李翠在丈夫手机备忘录里敲下一行字:“你守护着祖国的蓝天,我和孩子守护着你。”

探亲军嫂与战士一起包饺子。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心声,更是千万个像她一样的军属,用柔弱肩膀扛起的誓言。小家的温暖和“大家”的安宁,正是在这样的相互守护中,紧密相连。
微光成炬:比陪伴更深情的告白,比誓言更长的约定
家国大爱面前,“坚守”是比陪伴更深情的告白,比誓言更长的约定。
坚硬的钢铁装备,见证着独属于雷达兵的浪漫。雷达操纵班副班长、中士常健诚将求婚的地点,选在了坚守的阵地上。去年夏天,未婚妻贾子雨来队探亲。一个周末的傍晚,他换上笔挺的军装,牵着她的手走到雷达天线之下。
他举起一枚戒指,看着心爱的姑娘:“子雨,我陪你的时间不多,但我想用余生所有时间‘扫描’我们的幸福,做永远守护你的‘雷达’。”
贾子雨看着他真诚的双眼,再抬头望了望那仿佛在为这场求婚作证的天线,眼泪瞬间涌出。
“那一刻,我完全理解了他的世界。”贾子雨在给家人的信息中写道,“那些我读不懂的信号,是他书写的情书。荧屏上的回波,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璀璨的星河。”
战勤分队长、二级上士刘博文和妻子黄玉莹的“探亲之约”,已经默默持续多年。他们身处同一个省,却相隔数百公里的距离。“听上去是‘咫尺’,实际上却是‘天涯’。”黄玉莹心疼丈夫来回奔波,相聚的时光,大都是她的“单向奔赴”。

刘博文(右)带妻子黄玉莹参观营区。
身为小学老师的黄玉莹,将雷达兵的故事写进国防教育素材。通过她的讲述,学生们了解到祖国东极有一群守护天空的叔叔,并为他们制作了许多手工作品。每年暑假,黄玉莹的探亲行囊里,除了带给丈夫的家乡特产,还有这些充满童真的礼物。
让全站官兵都难以忘怀的,还有雷达操纵员、一级上士刘鸣举的妻子王嘉童的“探亲路”。那年除夕前,暴风雪封住了通往雷达站唯一的路。王嘉童从南方老家赶来,背着塞满了腊肉的行囊,她决定徒步走完最后的5公里,硬是把“年味”背上了山。
到营区后,王嘉童一头钻进厨房,和军嫂们组成“军嫂炊事班”。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进值班室,刘鸣举眼圈红了。
从此,“军嫂除夕送饭”成了传统。无论风雪多大,探亲军嫂都会自发组织,让官兵在除夕的阵地吃上“家”的味道。
如今,“阵地求婚”“暑期之约”“除夕送饭”,这些由官兵和军属共同创造的温暖“约定”,以及每年11月11日的军营开放日,已成为东极雷达站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清晨,国歌再次响起。列兵李喆望着五星红旗,回想起前不久军营开放日的一幕幕——军嫂含泪的微笑、孩子闪亮的眼睛、班长坚定的眼神……
此刻,这位新战士明白了——军营内,官兵守着空天;军营外,军属守着家庭。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线,共同构成了名为“家国”的同心圆。无数个平凡的“他”与“她”,发出的千万缕微光,汇聚成照亮家国的银河。
图片由周 东、魏一鸣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