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边关丨守在“云霄” 心在山海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金一鸣 周睿辰 曾恒洁 责任编辑:王韵
2025-09-22 07:12:12

守在“云霄” 心在山海

■金一鸣  周睿辰  曾恒洁

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营房屋顶上。山风吹过树梢,山间云雾渐渐散去。站在山顶眺望远方,大海宛如一块碧玉。

在海的这一边,山的最高处,某部台站官兵就驻守于此。山虽不高,却以云雾缭绕而闻名,台站因此得名“云霄班”。

驻守山巅,山崖之下潮涨潮落、浪花击石,常人眼中的风景,对于守山官兵来说就是青春的一部分。守在山顶,伴着云霄,见证了他们扛在肩头的使命。在台站保障的一线部队战友眼中,他们就是无形战场的“千里眼”“顺风耳”。

守在云霄上,心有云霄志。官兵们深知平凡战位与如山使命的辩证关系。台站不大,坚守平凡,又何以被赋予“云霄”之名?正如官兵所言,他们要用这个响亮的名字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守山之志、奉献之心。

守山就是守心,守山就是守家,守山就是守责。平凡的战位,见证不凡的青春。今天,让我们走进某部台站,走近几位守山兵,品读守山故事,感悟赤诚之心。

——编  者

坐在山脊上,官兵眺望大海。

官兵在山顶巡线。徐  龙摄

“把心交给大山,交给战友,是一种幸福”

营院旁,枇杷树迎风而立。下士张家森推开营门,走到树下,摘一颗枇杷放入口中。“真甜!”他笑着说。

3年前,还是新兵的张家森,与“云霄班”班长张高明一起种下这片枇杷林。嫁接除虫、浇水施肥……时光荏苒,从纤纤树苗到花果满枝,树扎根,兵亦如树。

下连没多久,张家森就上了山。这位出生在城市的00后,习惯了喧嚣与繁华,喜欢新奇与挑战。但在20岁左右的年龄,一头扎进海边的山顶台站,他心里难免有落差。

台站不大,满打满算只有几个人。大家为张家森举办迎新仪式。作为全站唯一的新兵,站在讲台上,他低着头,不知说啥好。眼看气氛有点尴尬,张高明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可是咱站首个大学生士兵,好好干出个样子来,争取早一天把照片贴进台站的荣誉室。”

那时候张家森还不明白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期许、有多重的分量,他只知道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当他遭遇挫折与失落、陷入迷茫与彷徨,是战友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

张家森很想家,尤其想念东北家乡的美食。一次巡线归来,他发现内务柜放着一瓶酸菜,瓶子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家里寄多了,帮我消化一下。”

后来张家森才知道,“家乡味”源自同乡人——是班长张高明让家人特意寄来的,想让刚进站不久的他,找到家的感觉。家乡的味道,打开了他的心。

一次,张家森在巡线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踝,走路一瘸一拐。回到站里,他没吭声,只是悄悄找了点药膏贴上。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发现自己的作战靴鞋垫被抽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手工剪裁、软而厚的泡沫鞋垫,上面还用铅笔淡淡写了个“森”字。

那是班长张高明熬夜帮他做的。那双鞋垫,张家森至今还留着,他说:“踩在脚下是软的,念在心上是暖的。”

敞开一扇心门,迎接缕缕微光。巡线路上的美景、战友们的关心、守站的温馨……让张家森守山的心更坚定。

台站有个传统:每年新兵上山,都在首次上山巡线时,挑选一块石头,刻上自己的名字、上山日期,放在院中的枇杷树下。

如今,树周围已经摆放许多石头,每一块都见证着一段成长。张家森特意把刻有自己姓名的石头和张高明的那块紧挨在一起,他说:“每次看到这些石头,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兵心聚一起,小站更像家。”这是张高明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刚到“云霄班”任班长时,张高明发现台站虽小,战友间坐下来交流的时间却很少。几个人守着一座山,人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巡线、值班、做饭……战友之间时常因为任务繁重,一天都打不上照面。

“晚上无论忙到多晚,争取一起开饭。”张高明与战友们做出约定,台站那张2米见方的餐桌,从此成了凝聚兵心、鼓舞士气的地方。

一次晚饭后,上等兵李举主动讲起“没时间加练体能”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李举面临军士选晋,但他的巡线、值班、维修任务较重,前不久营队组织体能考核,他的成绩差强人意。

“把战友的事当自己的事,把连队的事当自家的事。帮战友实现心愿,让坚守的青春没有遗憾……”几名战友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轮流替班,帮李举腾出训练时间;张高明为李举制订训练计划,二级上士李紫蔷、二级上士张辉轮流带他补训。

一个多月后,上级再次组织考核,李举各项成绩均达标,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干工作更有劲了。

“云霄可以少了我,但我舍不得云霄。”那天,参加完选改选晋考核,李举动情地对张高明说,“把心交给大山,交给战友,是一种幸福。”

每逢周末,张家森用相机拍摄风景。徐  龙摄

张辉与妻子张美英在厨房做饭。徐  龙摄

“这里永远是我的家”

上山路,最初只是条土路。

为解决出行难题,上级协调为台站修了一条沥青路。那天,路通了,大家一起沿着山路走下去、又走上来,别提多开心。

路,连着台站,连着兵心。

张辉的妻子张美英,把家搬到离台站最近的县城。还是土路时,她雇人往山上运物资。新路修通,她又开着私家车为台站运物资。一年到头往返这条路,她说越走心里越踏实。

营院一角,有一畦精心开垦的菜地。每次上山,张美英都帮着打理、浇水、施肥。丈夫驻守台站,站里的小事对她来说都是大事,在她的心里,早已把台站看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

在妻子的支持下,张辉在这里坚守12年,上级几次考虑将他调离台站,他都表明心意:“台站总要有人守,我守在这里习惯了,一砖一瓦我都有感情,只有守在这里,我才安心。”

陪伴就像一盏明灯,坚定着老兵们的信念,温暖着他们的心。

过去军嫂来队探亲,只能住在山下宾馆。来队家属房整修完毕,军嫂轮流上山探亲,帮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耕种菜地、维修设备。

蔬菜长势越来越好,张美英用镜头记录大家采摘时的画面,制成台历寄给其他军嫂,大家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去年春节,为了让李紫蔷休假回家,李连长主动申请驻守台站。春节前夕,他的妻子马琳娜带着孩子来队探亲。临近年关,马琳娜拖着两个行李箱,从老家坐火车赶到市区,又乘出租车抵达县城。

除夕夜,县城出租车停运。张美英开车到车站接上马琳娜,两位军嫂带着两个军娃,敲开超市的门,购买各类年货,把后备箱塞了个满满当当。

团圆之夜,台站温馨洋溢,餐桌上年夜饭丰盛,两位军嫂在厨房包饺子,孩子们在桌前嬉戏,高山上的年,自有别样的“风味”。

守在“云霄班”,欢乐还有不少。班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过生日,当天可以“点菜”。去年生日前一天,李举说想吃毛血旺。翌日一早,张高明就下山采购鸭血、黄喉、豆瓣酱。那晚,台站烟火飘香,巡线归来的李举吃上了“班长牌”毛血旺,心里温暖又感动。

这里,有家的温暖,有家的滋味,也有家的团圆。今年初,已经退伍回乡的老兵吴泽寒,再次回到“云霄班”。离开台站5年有余,与张高明聊起台站的变迁,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里永远是我的家。”临行前,吴泽寒依旧不舍。他把台站的水电线路认真检修了一遍。当他把一截渗水的水管更换完毕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老兵心里,仿佛完成了一个庄严的仪式。

台站还有一位“编外战士”——陈班长。他30多年前曾在边防服役,退伍后回到台站驻地工作。这些年,他义务为台站运物资、送邮包,与官兵亲如一家。前段时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仪式。官兵们邀请陈班长上山,一起收看实况转播。

电视机前,陈班长肃然起立,敬了一个军礼。在他心中,山顶台站一如当年驻守的边防哨所,在这里庄严敬礼,也是向他的戍边青春致敬。

完成巡线任务,官兵列队返营。徐  龙摄

张高明(左)与李举打理菜地。徐  龙摄

“站在山脊上远眺,更能感受到祖国辽阔”

每逢周一,营院前的旗台旁,都会举行升旗仪式。

“敬礼!”张高明一声令下,五星红旗在晨曦中缓缓升起,战士们庄严敬礼,目光坚定。这一刻,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时刻。

战士身后的荣誉室墙上,有这样的字样:“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守台站写平凡”“守在大山,护卫一线”。这两句话,正是他们奉献担当、忠诚守站的写照。

清晨,战士们踏上巡线路,每处标识、每个接口,都要仔细检查。深山的一道道光纤,是战备信息的生命线。他们磨砺业务、钻研技术,确保线路时刻畅通,任何情况都要上得去、保得住、修得好。

张辉熟练地爬坡过坎,一路检查光缆。每一块标识、每一处节点,仿佛一张“线路图”刻印在他的脑海。

那年暴雨突袭,光缆被山洪冲断。接到机房预警,张辉带人上山抢修。

依据脑海中的“线路图”,他迅速判明位置,找到光缆阻断处……事后,台站保障的一线任务部队送来一面锦旗,这让张辉更加感到使命的光荣。

建站至今,历任台站班长都会带领战友,根据线路迁改、特情处置,细心记录线路维护情况。去年,张高明带领全站将这些维护记录、处置方案编写成册:“这是留给后来战友的手册,也是咱们守住山、守好山的秘诀。”

攀上山脊,凝望云海。这个山脊上的瞭望点,被官兵称为“望云台”。

“站在山脊上远眺,更能感受到祖国辽阔。我们的战位虽平凡,却要将眼光放长远,时刻不忘肩头的责任……”每年新兵上站,登上“望云台”,老兵都会借这幕风景,和新战友重温老一辈官兵的坚守故事,激励新战友勇挑重担。

值班室全年无休,这里是台站的“心脏”,也是李紫蔷心中的“灯塔”。

几年前,顺利从士官院校毕业,李紫蔷主动申请回到台站任职:“走出去的那一天我已经想好,外出学习,就是为了回来更好地服务台站。”

李紫蔷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去年新兵上山,他担起教学重任,将故障点坐标、维修处置方式等编成技术手册,手绘了一张张简易“线路图”。

今年初,台站保障一线任务部队参加演训。针对该“线路图”提示的高风险点位,他们提前外出巡线,啃干粮、喝山泉,风餐露宿,一路加固山脊、河沟处的线路,排除重大隐患……一周后回到站里,他们坚守阵地,高效完成任务,保障了任务部队的密集通信需求。

“守住群山苍莽,嵌入流云之间。”在上级组织的先进典型分享会上,张高明代表全班发言。通过视频镜头,听班长提到自己的名字,台站的战士们都红了眼眶。

“山上常年云雾笼罩,这座山不高,官兵心中的精神海拔,却超过了任何一座山峰。”张高明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那天傍晚,营部的车缓缓停在门口。张高明走下车,和迎接他的战友一一握手、拥抱。

守在“云霄”,心在山海。夕阳西下,他们将一张荣誉奖状迎进荣誉室。阳光照耀着他们的背影,群山之间,笑声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