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由海军训练基地组织。为方便具体了解模型弹各部件的性能和整体效果,飞行试验分陆上、海上两次进行。第一次,“以沙代海”,在西北戈壁滩上国防科委某基地进行。试验前,在发射场地安装了固定发射架和模拟快艇甲板及艇面设备,并在发射架周围和舱室不同部位放置了羊、狗、猪等动物,配置了有线测量和光测设备。1964年12月7日、11日各发射一发。发射结束,发射架周围被助推器火、烟考验过的动物因距发射架距离不同而死伤各异,模拟舱室内的动物均安然无恙。
在总结戈壁滩试验的基础上,1965年10月又在渤海某海区进行了模型弹海上飞行试验。试验由国防科委某训练基地建制组织,试验场设在基地试验靶场,快艇某支队国产“6621”、“6623”型快艇各一艘参加试验。
试验于10月15日正式开始。首先是停泊(又称系泊)试验,即将发射艇固定在一定方向上,艇上不上人,在发射艇上应有人的地方放置猴子等动物,由操纵人员在另外一艘艇上遥控发射。第一发模型弹停泊发射后,随艇试验的动物除惊恐外没有一只受外伤。于是,在再次发射中安排一个人上艇,具体体验模型弹发射的噪音和冲击波对人的神经系统和精神的影响。两次停泊试射均获成功,接着进行航行发射试验。在舰艇正常航行状态下,连续发射模型弹三发,也取得圆满成功。11月15日,模型弹海上飞行试验结束。
这样,“上游1号”导弹仿制飞行试验就顺利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混装弹飞行试验。试验于1966年4月中旬开始,至7月初结束。先在陆地对海上目标发射,尔后在快艇上发射。连续发射几发混装弹均取得成功。“上游1号”导弹定型飞行试验临时党委决定,将现场一发除自动驾驶仪是进口成件、其余均为国产件混装弹的自动驾驶仪也换上国产件,使其成为完全的国产导弹,与混装弹一起试验。这发弹于1966年6月26日发射,直接命中目标!这一结果宣告:中国第一枚国产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在场参试人员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不少同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就在进行混装弹飞行试验的同时,另一项试验,即全弹和成件的运输试验也相继展开。导弹的各个部件由分布全国各地二十多个厂到总装厂、成品导弹到战斗部队,须经过多种环境、多种条件的长途运输。这些运输对导弹、各成品件有何影响?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一试验从1966年夏季开始,直到第二年夏天结束。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工厂、部队密切配合,完成了高寒、酷暑等各种条件下的铁路、公路和水上运输试验,证明“上游1号”全弹及各成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运输都是安全的。
1966年10月中旬,导弹发射艇和观察照相的直升机进驻试验场,下旬接收试验弹,11月份试验即正式进行。
这是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前最后一次试验,整个试验均按照实战要求进行。首发导弹试飞发射于11月9日2时准时开始。这天晴空万里,风速小、能见度高,是导弹飞行试验难得的好天。发射后观测证明,理论命中。这一效果坚定了参试人员的信心。接下来,从11月14日至29日上午,先后又发射了六发。为了检验发射艇的承载能力和对导弹发射的影响,29日下午,艇的两舷同时发射。两弹齐射,巨大冲击力掀起的气浪,冲破了快艇厚厚的玻璃窗,浓烟灌进驾驶室。但艇上人员除轮机兵头部负轻伤、标图员被震昏迷外,其他人多无大碍。两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上游一号”舰舰导弹定型试验,以九发八中的优异成绩宣告结束。
1967年6月28日至7月1日,“上游1号”舰舰导弹定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海防导弹临时定型委员会主任、海军副司令员赵启民主持,定委副主任钱学森、郑国仲、来光祖、黄志才及全体委员出席会议。会议认为,“上游1号”舰舰导弹设计方案正确,二类产品(各成件)符合设计要求,一类产品(全弹、整个武器系统)性能良好,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国产“上游1号”导弹质量、性能可靠,可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大家一致通过了“上游1号”舰舰导弹生产定型申请报告,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很快批复同意批量生产。
“上游1号”导弹于1967年定型投产后,首先装备了海军导弹快艇部队。接着,又对在役的护卫舰和驱逐舰加装“上游1号”导弹武器系统。此后一段时间里,国产舰舰导弹“上游1号”,成为中国海军海上攻击武器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