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头论足
合理的意外
近年来,“大黄蜂”失事并非首次。2013年5月,驻伊美军两架F/A-18战斗机失踪,被怀疑在伊拉克上空相撞。2011年6月,同样在“卡尔·文森”号航母,一架“超级大黄蜂”F/A-18E准备降落时发生坠机。2010年3月,美海军两架F/A-18在内华达州沙漠区上空相撞。2009年6月,西班牙两架F/A-18在大西洋上空相撞。看来,“超级”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分析指出,“出门多了也会遇见鬼”,正是因为这么多的起飞架次,才造成了“大黄蜂”主力舰载机摔了又摔,纯属合理的意外。
飞机的起飞着陆通常是事故多发时期,而舰载机的着舰比陆基飞机着陆更具危险性和复杂性。统计数据表明,航母舰载机80%的事故不是出现在空中,而是在着舰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着舰安全,舰载机着舰程序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逃逸复飞”。也就是挂钩挂拦阻索失败后,重新加速起飞。因此,降落的过程中,舰载机通常不关闭发动机,而是加大马力随时准备复飞,所以一旦出现碰撞等事故,破坏后果更强。
作为飞行员最后一道救生屏障的弹射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装置,如马丁·贝克公司的MK10型弹射椅就有1300多个功能组件,这还不包括座椅本身的架构、降落伞以及救生工具。美国军用标准规定,从弹射开始到救生伞充气张满不应超过三秒钟,包括从飞行员启动弹射程序、座椅弹射离机人椅自动分离直至救生伞张满的整个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及相关部件必须高度协同,以确保“万无一失”,因而发生这类事故时,飞行员往往也面临巨大生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