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要靠外贸生存
对所有坦克来说,证明价值的除了战场,再一个就是市场,英国现代坦克专著作者A•拉塞尔就说过:“为了使坦克具备应有的高质量,同时不影响本国坦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家必须要千方百计设法分担坦克的造价,而出口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苏联解体,俄罗斯就把外销坦克当成挽救军工综合体和筹措军费的“救命稻草”之一,T-90坦克1992年10月正式列装本国陆军伊始,制造商乌拉尔机械车辆厂就在国家帮助下积极外销,截至2012年,乌拉尔厂已生产了超过1850辆供出口的T-90S(包括散件)。和俄罗斯同行遇到的情况一样,中国坦克工业也是靠“走出去”杀出一条血路来,正是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兵工人楞是把三代坦克的火力与火控系统巧妙地移植到二代坦克底盘上,使其成为世界上二代坦克中性能最优的“超二代”坦克,成本却大大低于三代坦克———85-IIAP。
也正是向巴基斯坦出口多达200辆85-IIAP坦克的优异成绩,不仅盘活了中国兵工产能,也实际检验了中国坦克设计生产部门的技术储备,国防科工委也正是了解到85-IIAP坦克整个发展
情况,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于1995年召开88C坦克工作会议,决定以85-IIAP为基础,稍加改进即可装备国内部队。经过三年努力,于1998年设计定型,命名为96式坦克,与军迷熟知的正宗国产三代坦克———99式一道参加五十周年国庆阅兵,并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成为解放军骨干装备之一,也成就兵器工业历史上“出口转内销”的又一段佳话。

俄罗斯T系列坦克装备五大洲。图为T-90坦克。
“同行不同路”
俄罗斯《技术与武器》杂志指出,世界各国的武器出口原则是“确保核心技术不外泄”,但如何“不外泄”,各国采取的方式五花八门。以T-90坦克为例,当
1992年自用型号最初交付俄陆军部队后,乌拉尔厂对出口型———T-90S主战坦克的研发与量产工作也迅速展开。需要指出的是,与T-90基本型坦克完全按照原始设计方案投产,所有设备都是一体配套不同,T-90S坦克则采用模块化安装组合,工厂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具有差异化的版本生产,例如出口给印度的T-90S坦克就没有安装“窗帘-1”光电压制系统,一旦没有该系统的话,相应的许多配属装备就可以省略掉,取而代之的是在炮塔正面补充反应式装甲、“乌云”烟幕弹发射系统等。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策略是专门开发外贸型号坦克,不担心外贸坦克性能超过自用型号,只要求“内外型号技术不同”即可。这种“以客为尊”的策略让越来越多的客户喜欢上中国坦克,更重要的是,中国采取一揽子技术帮扶措施,使用户国有能力大修坦克并自造一些零件,提高装备的妥善率。另外,正是通过外军使用中国坦克的经验,丰富了中国坦克技术储备,进一步完善自用型号的设计。专家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的一系列坦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军用装甲车辆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效反哺了中国兵器战线,使得解放军自用坦克的发展更为顺畅,设计思路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