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就有盾,战场上如何防范无人机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马建光 张乃千责任编辑:姚远
2017-03-24 22:43

斩尽杀绝——

多种手段上演精彩大戏

曾几何时,伊朗通过对无人机进行电磁干扰和信号欺骗,成功捕获了一架美国RQ-170型无人侦察机。如今,无人机的控制方式可以是人工远程操作,也可以是预编程序的自动控制,甚至具备了两种控制方式的实时切换能力。一旦人工控制出现信号中断,将自动切换至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控制模式,这就使电磁信号干扰的反无人机武器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几种反无人机技术手段各有优势,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采用激光武器和防空武器直接摧毁方式,由于对战场作战环境有较好的适应度,势必成为未来反无人机作战的主要战争模式。但此类系统价格相对昂贵,会给无人机目标带来永久性摧毁,不利于通过捕获无人机获取相关情报参数。相比之下,利用电磁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干扰阻断无人机的通信,操作简单、便于携带、作战效费比高,尤其适合应对小型无人机。

要想对非法入侵的无人机斩尽杀绝,必须具有一双识别无人机的空中“慧眼”。瑞典萨博公司研发的AMB多波束雷达系统,专门针对无人机这一低、慢、小目标提升探测能力,可轻易发现雷达反射面积不小于0.001平方米的空中目标。此外,该型雷达为预防蜂群攻击,特意提升了对多目标的识别能力,能够同时发现超过100个目标。

除了对无人机下手,俄罗斯的一套反无人机系统还将对操控无人机的控制平台斩草除根。其最新研发的“蔷薇航空”新型电子战系统,可同时对多种型号的无人机实施电磁压制和指令欺骗,并通过无人机与后方控制系统的通信追根溯源,引导己方火力对无人机地面控制中枢开展火力打击。

技术集成也是反无人机武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2010年6月,美国海军在海上使用加装激光武器的“密集阵”防空系统,成功击落了时速高达480公里的无人机。欧洲研制的集探测、跟踪与干扰功能于一体的反无人机系统,综合运用电磁干扰和光学干扰等技术手段,可有效防御8公里范围内的无人机目标。通过大功率的电磁干扰,该系统可切断无人机与控制平台之间的一切数据通信,最终可在15秒内迫使无人机降落。

当然,反无人机武器的发展还面临着远距离探测跟踪困难、电磁干扰信号复杂、破解数据加密门槛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围绕无人机飞行与反飞行的竞赛还将继续上演。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