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引发的“末日”大猜想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杨王诗剑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1-03 03:30

继承与创新:

每一步都需要勇气

作为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每一项设计、每一个部件都可能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一环,“哥伦比亚”级须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拿捏得当。

根据美海军公布的方案构想,“哥伦比亚”级将沿用“俄亥俄”级的火控系统,移植“弗吉尼亚”级的泵推系统和操控系统。可以肯定的是,已成为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标配”的无人潜航器(UUV)也将进入“哥伦比亚”级的导弹发射管,并且尺寸更大、功能更强。

如果只是拼凑,“哥伦比亚”级恐怕难以承载起美国未来半个多世纪的霸业。新潜艇将成为史上首型采用全电推进的核潜艇,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潜艇运行噪声、建造维护成本,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是将舰艇全电化发展趋势引入水下的划时代之作。

如果说全电推进是“内在”的革命,那么X型尾舵则是“外形”的革新。相对于传统的十字或木字形尾舵,X形尾舵有利于简化尾部结构,提高静音能力,操纵能力和效率也更高,在摆脱对方攻击时优势明显。但X形尾舵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高度依赖电脑控制,缺少手动模式。因此,敢于在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使用X形尾舵,说明美海军在潜艇电传操纵技术上已非常成熟。此外,正在“弗吉尼亚”级上测试的超材料覆层也可能出现在“哥伦比亚”级的外壳上,这种全新覆层对主动声呐的隐身效果比传统的消声瓦更优。

不难发现,美海军把创新的发力点放在了提升机动隐蔽能力上,这正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立身之本。无论是沿用和移植已有技术还是创造发明新应用,都需要将技术重新集成于全新平台。这一过程,每一步都需要勇气。

减法与加法:

“战力”并不等于火力

虽然核潜艇的神秘行踪令人不安,但呼啸而出的导弹才是对其威慑力的最好诠释。毕竟,潜航的意义在于危急时刻的关键一击。

然而,美国人似乎给全世界开了个玩笑:“哥伦比亚”级不仅建造数量比“俄亥俄”级少了6艘,就连每艘潜艇上携带的导弹数量也压缩了1/3,发射管从24具减至16具。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未来海基核力量将有所减弱呢?

在美俄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下,按照美海军现役核弹头的当量,单艘核潜艇携带的核弹头数量不能超过240枚。以“三叉戟”-II(D5)洲际弹道导弹为例,每枚导弹可带12-14枚核弹头。因此,单艘“哥伦比亚”级只需安装20具发射管即可达到最大载弹量。美海军最终选择16具的原因可能在于下一代导弹能够携带的核弹头数量和总当量或许都要强于“三叉戟”-II(D5),并且“哥伦比亚”级已经加长了导弹发射管以预留空间。16枚满载的“三叉戟”-II(D5),也已足够吓人。值得一提的是,“哥伦比亚”级将开创性地采用通用导弹发射模块,有别于目前世界所有现役核潜艇采用的独立发射管,模块化集成化设计的好处在于成本控制和后期维护,当然难度也不小。

有减法就有加法。“哥伦比亚”级将换装与潜艇设计寿命一致的全新核反应堆。相对于“俄亥俄”级服役期间需要一次长达数月的换芯大修,“哥伦比亚”级的在航率将显著提高。如此一来,等于降低了对潜艇数量的需求,并且还可大幅降低舰艇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成本。此外,美海军近60年且仍在不断积累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运用经验也是提升战斗力的宝贵资产。

实际上,对于削减导弹载量,美国国防部、国会以及海军均予以支持,认为通过科学安排训练、部署、维修计划并调节核弹头搭载数量,完全可以达到预定目标。

看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战力”并非完全等于火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