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父子兵同台领“金奖”:父亲是“兵王”,儿子当班长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卫东 潘庆新 辛培虎责任编辑:杨红
2016-10-26 03:29
父子研究配电线路图。

全力跑好“我这一棒”

■陈小菁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木兰替父从军、杨家将忠烈满门、岳家军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故事从未因历史久远而被尘封。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父子、兄弟、夫妻乃至祖孙几代同上战场、前仆后继的事例不胜枚举,令人感佩。

有国才有家,有国需有防。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仍能欣喜地发现,在一座座军营、一个个哨所里,一代代“一家人”坚守同一个阵地的故事并不鲜见,洪家父子可以说是一个缩影:从跟班“小工”到技术“大拿”、从初中半路辍学到完成学历升级,父亲洪志寿用30载韶华成长为“兵王”;受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怀着对军营的特殊情感,以及对父亲的崇拜,儿子洪翔子承父志,毅然走进深山继续坚守、奉献青春。作为新一代共和国军人,洪翔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只是神圣的责任、不变的信念,还有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甘愿扎根深山、忍受孤独?又是什么让他们自觉将“小家”冷暖与“大家”安危牵系心间?是对军营的眷恋、对党的忠诚,更是流淌于血脉中的爱国情、报国志。这种眷恋,源于心底;这种忠诚,发自肺腑,有大爱无私、有忠于职守,才催生出责任担当、义无反顾,也才有了父亲数十年默默奉献,甘当守好阵地的“老黄牛”;儿子舍弃舒适和安逸,选择艰苦和寂寞的坚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洪志寿父子身上,我们读懂了“从军报国”不是一句空话,军人作为特殊职业,不是一个谋求出路的跳板,也不是一块“增添砝码”的镀金石。报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付出;不仅需要志向高远,更需要自觉把中国梦强军梦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这种担当和无私要靠一代代人勠力同心、接力传承,唯有如此,伟大事业才能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革命军人手中,如何传承好这份信念,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相信每名读者都能从这对父子身上找出答案、得到启示——

传好棒、接好棒,拼尽全力跑好“我这一棒”,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中争当“老黄牛”、实干家,不做旁观者、局外人!

(本文配图由火箭军某旅政治部提供)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26日 08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