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手记
记者采访军队人大代表、火箭军某旅一营营长刘国龙——
留住基层建设的“米”
■李明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吴天喜
来京开会前,刘国龙去旅政治部组织科报到,接洽的正好是两年前他带的排长。以前懵懵懂懂的学员排长,如今已然是个成熟干练的机关干部。刘国龙为他的成长进步感到高兴,可一想到营里“流失”了这样一名得力干将,心里又有些不舍。
近几年营队人才的流失确实让刘国龙费神。工程部队性质特殊,都是营、连各自为战,一个连队涉及十几个专业,由于技术要求高,没有三四年的施工经验很难独当一面,人才的培养和保留一直是制约施工质量的难题。特别是每年老兵退伍后,新老骨干更替,专业人才对接总有一段真空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才好比部队建设的“米”,这碗“米”越充足,部队建设这顿“大餐”就越好做。这两年,他们已为人才的培养和保留做了些功课,不走“重使用、轻培养”的老路,着力加大实用型、打仗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随着高素质人才的不断涌入,刘国龙希望下一步军队制订更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措施,建立更科学的人才培养保留机制,能够人尽其才、才有所用,切实解决基层人才保留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