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于晓泉 杨画 陈雪儿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3-04-27 17:34:25

一家在滇东北,一户在黔西南,这是相隔百余公里的两个普通家庭。两家人素不相识,却有一个共同的印记——四代从军,有一种朴素的坚持——“好儿女,当兵去”。暮春时节,记者走进云贵高原,聆听两个家庭的参军故事,体悟一份不约而同的红色传承。

云南省广南县

陆氏家族85年11人接力从军

■杨  画  中国国防报记者  于晓泉

4份参战证明、12张立功受奖喜报、数十枚奖章证章……在位于云南省广南县九龙山下的者偏村,一座壮族家族祠堂成为附近乡村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点。

“我们一家四代人,85年来共有11人参军入伍。”陆家族长陆荣繁自豪地告诉记者。翻开家族装订的“陆氏参军图册”,首页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公正是陆氏家族第一代军人、陆荣繁的祖父陆万明。“抗战爆发后,作为一名壮族热血青年,我爷爷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南征北战,转战疆场,他多次负伤,但从未退缩。”陆荣繁说。1952年8月,陆万明复员返乡,成为一名大队干部。“部队培育了爷爷严谨干练的工作作风,他发动和带领村民进行土地改革,受到村民信赖。”陆荣繁介绍,作为少数民族优秀干部代表,陆万明多次到县里作报告。

国无防不立,从军14年的陆万明深知这个道理。在他影响下,5个儿子中的二子、三子、四子追随父亲的脚步,先后参军入伍,并都参加了边境作战。

“作为陆氏子孙,我们都把从军报国作为人生理想和家族最高荣誉。”陆荣繁告诉记者,他1990年入伍到原济南军区某部,多次参与大项演训任务、抢险救灾等,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班长、优秀共产党员。后来,他的弟弟和两个堂弟也陆续参军。

2018年9月,陆荣繁的长子和侄子同时入伍到武警海南总队。两年后,陆荣繁的次子也穿上军装,成为陆氏家族第11位军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是党的好政策让地处深山的贫困壮寨脱了贫,成为现代化的机耕生产村寨。党和政府还为村里建了水坝、大石桥、村民活动室等一系列惠民设施,帮助家家户户从竹制高脚楼搬进水泥浇灌房。”广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成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仅有百余户壮族群众的村子共有47人参军入伍,用实际行动回报党的恩情。

“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需要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正在昆明一所高校读书的陆永瑞告诉记者,作为陆氏家庭第四代,自己已经准备毕业后参军,争取成为家族第12位军人。

贵州省兴义市

四代杨家人抒写77载家国情

■陈雪儿  中国国防报记者  于晓泉

“您的曾孙垻淞如今也穿上了军装,咱们杨家已经是四代从军了。”前不久,贵州省兴义市退役军人杨兴桥来到祖父杨德深的墓前祭奠,汇报儿子杨垻淞已踏上从军之路的消息。

跟随杨兴桥走进家门,一块“光荣之家”牌匾分外醒目,书房里摆放的一张张照片、一排排证书,见证了这个家庭的红色传承。“我爷爷1946年参加革命。”杨兴桥介绍,杨德深曾任干事、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等战斗,1952年被朝鲜授予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荣获解放奖章。

“爷爷在战场上磨砺的坚韧品格,对全家人影响深远。”杨兴桥回忆,在祖父支持鼓励下,父亲杨振宇成为一名光荣的基建工程兵,开隧道、修铁路、筑桥梁,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89年,戎马半生的杨德深去世。“爷爷临终前告诉我们,有国才有家,杨家后人一定要将红色血脉延续下去。”杨兴桥告诉记者,爷爷和爸爸为自己树立了榜样。后来,他毅然选择穿上军装,来到原沈阳军区某部。1998年,在松花江、嫩江抗洪抢险一线,杨兴桥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洪魔侵袭,因此荣立三等功。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从火热军营到平凡岗位,杨家人始终秉承军人家庭良好家风。2003年,杨兴桥的儿子杨垻淞出生。“从记事起,祖爷爷、爷爷、爸爸的从军经历就是我最爱听的故事。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杨垻淞说。2022年,杨垻淞考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梦系军营的他,在家人支持下于今年年初报名应征并通过考核,接过杨家从军报国的接力棒。“我一定牢记您们的教导,为家中再添一枚军功章。” 新兵欢送仪式现场,杨垻淞和前来送行的家人互敬军礼,共抒家国情怀。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兴义市人武部部长雷雄介绍,多年来,杨氏一家参军报国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很多青年深受影响,纷纷报名应征、建功军营,仅2021年以来,兴义籍现役军人在部队立功受奖628人,立三等功以上有8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