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研究】试析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中的角色变化与影响

来源:欧洲研究作者:吕蕊 赵建明责任编辑:李晨
2017-02-28 08:55

3、欧盟的内部协调与欧盟对伊朗的制裁

伊朗是一个能源大国,其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2011年之前伊朗的石油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80%左右。欧盟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出口市场。伊朗对欧盟出口的90%为石油,对欧盟的石油出口约占伊朗石油能源出口总量的18%。2011年,伊朗对欧盟出口的石油为60万桶,是伊朗石油第一大出口地。鉴于伊朗对能源的高度依赖,对伊朗实施能源制裁无疑是最具针对性、收效最明显的方式。

 

然而欧盟要制裁伊朗并非易事,伊朗是欧盟重要的石油进口国。2011年伊朗是欧盟第七大石油供应国。在欧盟成员国中,购买伊朗石油较多的是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意、西两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占欧盟总量的70%。2010年意大利进口伊朗石油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13%,西班牙为14.6%。尽管希腊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逐年下降,但2009年和2010年也分别达到23.8%和13.8%。从整个过程来看欧盟对伊朗制裁总体上经历了英、法、德三国对伊政策变化,三国引领欧盟制裁,说服意、西、希三国达成制裁共识和出台对伊制裁决议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英法德内部的政治变化。制裁前英、法、德三国最大的政治变化是伊拉克战争期间反美的施罗德-希拉克组合的终结,亲美反伊成为三国国内政治的主流。2010年,英国组成保守党-自由党联合政府,首相布朗强调英美特殊关系,在对伊关系上属于鹰派。美国2010年通过<伊朗制裁、问责和撤资综合法>后,英国政府力主制裁伊朗,并在2011年推出制裁伊朗的法律。这直接触发了伊朗攻击英国驻德黑兰使馆,导致英伊关系的迅速恶化。

就法国而言,2007年就任总统的萨科奇是二战后法国最亲美的总统。他曾表示愿将法国军队纳入北约指挥体系,大西洋主义倾向更为明显。在伊朗问题上,萨科奇本人对伊朗缺乏好感,认为伊朗是国际安全和法国的最大隐患,积极主张在经济上制裁伊朗。2007年,法国呼吁国际社会停止对伊朗的能源投资,并表示将阻止本国的能源巨头道达尔公司投资伊朗的南帕斯气田。接任萨科奇总统职务的奥朗德基本继承了前任对伊朗的强硬立场。

而2005年执政的德国默克尔总理奉行大西洋主义,但在外交决策上受到来自社会民主党的外长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Steinmeier)的制衡。2010年,主张对伊朗实行强硬政策的韦斯特韦勒(GuidoWesterwelle)接任施泰因迈尔担任外长,德国外长人选的更替使德国内部达成了对伊强硬的政策共识。

第二阶段:推动欧盟制裁提议。早在2009年法国就提议欧盟在联合国之外单独制裁对伊朗进行能源投资的公司。2011年11月,法国认为联合国制裁的效果差强人意,建议欧盟对伊朗实行原油禁运,并考虑法国单独实施制裁的可能性。随后法国收回对伊单边制裁的提议 表示将法国方案纳入欧盟的整体制裁之中,英国对此表示支持,愿意推动欧盟对伊朗实施新一轮的制裁。德国总理默克尔随后也表示支持英法两国的制裁提议,禁止德国向伊朗提供石油设备和技术,并表示德国支持对伊朗采取跟进制裁。至此曾力主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英、法 德三国在制裁伊朗问题上又达成新的一致,为欧盟随后制裁伊朗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说服意、西、希三国。由于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建立在所有成员国的共识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英、法、德三国在达成制裁共识后,积极说服其他成员国,特别是同伊朗存在密切能源联系的意、西、希三国接受对伊朗的制裁。

对英、法、德来讲,说服意、西、希三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是欧债危机最严重的国家,三国在债务问题上都有求于德国和美国。以希腊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的援助以及欧盟对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应急债务救助(Bailout)对希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是改变希腊对伊政策的重要保障。

其次,意、西、希三国是欧盟成员国,也是《欧洲安全战略》和《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战略》等文件的签署国。意大利还是西方七国集团(G7)的成员,七国集团也多次将伊朗核问题视为重大的安全威胁。作为成员国,三国有责任和义务履行维护国际核不扩散的承诺。

再次,经济危机和西班牙国内政治变化促成其政策转向。2011年12月,西班牙人民党在议会选举中击败了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的执政党工社党,其党首马里亚诺拉霍伊(MarianoRajoy)出任西班牙首相。由于西班牙是欧洲经济危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度依赖德国、法国等国的经济支持。西班牙在伊朗与欧盟之间最终放弃了伊朗。

最后意、西、希三国获得了制裁豁免。由于三国经济的脆弱性,欧盟同意在对伊朗实施制裁后,意、西、希三国仍可从伊朗购买一定数量的石油而免于欧盟和美国的制裁。这种缓冲和豁免为意、西、希三国提供了政策便利,也为欧盟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创造了条件。

第四阶段:出台制裁伊朗的决议。欧盟对伊朗的制裁主要包含石油禁运和金融制裁两大部分。2012年1月23日,欧盟理事会一致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决定对伊朗的能源部门实施原油禁运、金融制裁和其他制裁,主要措施包括:(1)2012年7月1日开始,欧盟对伊朗实行原油禁运,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禁止欧盟企业投资伊朗的能源行业;(3)禁止进口伊朗石油、石油制品和石化产品,禁止提供与运输和购买伊朗石油相关的运输保险和金融保险;(4)禁止向伊朗提供短期出口信贷、贷款、保险和再保险、油轮和货轮的理货服务;(5)冻结伊朗央行在欧盟的资产。

2012年3月15日,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禁止欧洲的世界银行间金融通讯协会(SocietyforWorldwideInterbankFinancialTelecommunication,SWIFT,下称“SWIFT”)向伊朗受制裁的个人和实体提供金融传输服务。SWIFT随后表示,该协会及其会员银行将不会参与欧盟禁止的金融交易。SWIFT于3月18日下午4点拔掉该公司同伊朗的连接接口,切断与伊朗相关的国际转账和清算的通讯服务。SWIFT首席执行官拉扎罗卡莫斯(LazaroCampos)表示:“切断行动对SWIFT来说是异乎寻常和史无前例的。这是对伊朗实施国际和多边金融制裁行动的直接结果。SWIFT作为一家欧洲公司需要服从欧盟的法律,是欧盟决议迫使SWIFT采取上述行动的。”

1973年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的SWIFT是为国际金融结算和跨国支付提供支付信息的服务商。尽管SWIFT本身并不提供转账、保管客户资金或提供清算结算服务但它可以使用户安全、可靠、低成本地进行自动、标准化的金融信息交流,减少操作风险提高效率。SWIFT由此被称为全球银行体系的“胶水”。全球几乎所有银行交易的支付信息都通过SWIFT来实现。据统计,SWIFT每年大约传输约50亿条银行间信息。每天通过SWIFT的交易和清算金额超过60000亿美元。

据统计,2010年,伊朗的19家银行和25家附属机构通过SWIFT进行约200多万次的跨境支付。其中包括被美国指责资助核计划和恐怖主义的米拉特银行(MellatBank)、邮政银行和萨达拉特银行(SaderatBank)、萨普银行(SepahBank)。SWIFT是覆盖面广泛的全球便利工具(GlobalUtility),国际金融结算不使用SWIFT几乎寸步难行,特别是对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而言更是不可想象。因此SWIFT切断服务后伊朗难以进行国际支付和清算。在国际金融领域严重依赖银行间电子支付的情况下,这相当于将伊朗隔绝孤立于国际金融结算领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